您現(xiàn)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農(nóng)林科技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馬余剛,男,1968年3月出生,浙江余姚人,理學博士,F(xiàn)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jīng)歷:

      1985年09月-1989年07月:杭州大學,物理,理學學士學位。

      1989年09月-1991年09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

      1991年10月-1994年07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核物理,理學博士學位。

      1994/7-now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Shanghai Inst. of Nuclear Research), (From Dec. 1994, Full professor)。

      社會兼職:

      1.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

      2.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所核物理研究室主任。

      3.Chin. Phys. Lett.,Chin. Phys. C,Nucl. Sci. & Tech., The Open Nucl. & Part. Phys. J四雜志編委。

      4.重要國際會議主席和十多次重要國際系列會議國際顧問。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十、十二、十三屆專家評審組成員。

      6.中國科大、上海交大、河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

      7.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專家委員會成員”。

      8.美國相對論對撞機-STAR國際合作組理事。

      9.STAR Talks委員會成員。

      10.《中國物理快報》編委。

      11.國際無中微子雙β衰變合作組(CUORE)理事。

      12.首屆亞洲核物理聯(lián)合會(ANPhA)理事。

      13.中國核物理學會常務(wù)理事。

      14.上海核學會理事核物理專業(yè)主任委員。

      15.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學術(shù)委員會成員。

      16.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學術(shù)委員會成員。

      17.華中師范大學-夸克與輕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籌) 學術(shù)委員會成員。

      18.北京大學核科學與技術(shù)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會成員。

      培養(yǎng)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中能及相對論重離子碰撞動力學多個方面:核反應(yīng)的集體流、多重碎裂、液氣相變、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相變等,放射性核束物理及在核輸運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應(yīng)用等核物理的前沿領(lǐng)域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重要方向性項目、上海市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計劃、上海市科技發(fā)展基金重點項目、973計劃課題等。

      1.重離子核反應(yīng)的集體效應(yīng)和奇異核產(chǎn)生及其性質(zhì)研究。

      2.重離子核反應(yīng)的集體效應(yīng)和奇異核產(chǎn)生及其性質(zhì)研究。

      3.中能重離子碰撞中的核液氣相變和同位旋相關(guān)的物理研究。

      4.核核碰撞早期:初始自由度的微觀計算的評論。

      5.研究核反應(yīng)總截面的新路徑。

      6.1992.1-1994.12,放射性束核反應(yīng)機制,參與。

      7.1993.1-1996.12,中能耗散碎裂碰撞的研究,參與。

      8.1994.8-1997.8,豐中子奇異核和核物質(zhì)態(tài)方程研究,參與。

      9.1998.1-2000.12,熱核形成和衰變的動力學和熱力學性質(zhì),負責。

      10.1997.1-2001.12,放射性核束反應(yīng)的“同位核物理”研究,負責。

      11.1997.7-2000.7,中能重離子碰撞中的核量熱曲線和臨界現(xiàn)象,負責。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編著的會議文集::

      1.J. Phys. G34(2007) S173-S1168頁)(Guest editors: Y. G. Ma, E.K. Wang, X. Cai, H. Z. Huang, X.N. Wang, Z. Y. Zhu)

      2.Int. J. Mod. E 16, Nos. 7-8 (August 2007) (Editors: Y. G. Ma, X. Z. Cai, Z. Y. Zhu, E.K. Wang, X. Cai)

      3.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Vol 865, 1-426: “Nuclear Physics Trends: 6th China-Japan Joint Nuclear Physics Symposium”(Editors: Y. G. Ma, A. Ozawa)

      4.Int. J. Mod. E19, No9 (2008) 1635-2004:THE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uclear dynamics in heavy-ion reactions and neutron stars” (Editors: F. S. ZHANG, Y. G. MA, L. W. CHEN, C. W. SHEN, B. LIU)

      發(fā)表英文論文:

      1. Observation of an antimatter hypernucleus,B.I. Abelev et al. (STAR Collaboration), Science 328 (2010) 58-62

      2. Neutron/proton ratio of nucleon emissions as a probe of neutron skin, X. Y. Sun, D. Q. Fang, Y. G. Ma, X. Z. Cai, J. G. Chen, W. Guo, W. D. Tian, H. W. Wang, Phys. Lett. B 682 (2010) 396

      3. Dynamical dipole γ-radiation in heavy ion collisions on the basis of a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 H. L. Wu., W. D. Tian, Y.G. Ma, X. Z. Cai, J. G. Chen, D. Q. Fang, W. Guo and H. W. Wang, Phys. Rev. C 81 (2010) 047602

      4. Significance of φ meson in the study of the partonic matter at RHIC, Y. G. Ma, J. H. Chen, G. L. Ma, Nucl. Phys. A 834 (2010) 265c

      5. Dihadron Azimuthal Angle Correlations with respect to Reaction Plane from a Multi- Phase Transport Model Calculation, W. Li, S. Zhang, Y. G. Ma, X. Z. Cai, J. H. Chen, H. Z. Huang, G. L. Ma, C. Zhong, Nucl. Phys. A 834 (2009) 306c

      6. Dependence of n/p with neutron skin thickness for neutron-rich nuclei, X. Y. Sun, D. Q. Fang, Y. G. Ma, X. Z. Cai, X. G. Cao, Y. Fu, W. D. Tian, Nucl. Phys. A 834 (2010) 502c

      7. Reaction Plane Angle Dependence of Di-Hadron Azimuthal Correlations from a Multi- Phase Transport Model Calculation, W. Li, S. Zhang, Y. G. Ma, X. Z. Cai, J. H. Chen, H. Z. Huang, G. L. Ma, C. Zhong, Phys. Rev. C 80 (2009) 064913

      8. Longitudinal broadening of near side jets due to parton cascade, G. L. Ma, S. Zhang, Y. G. Ma, X. Z. Cai, J. H. Chen, C. Zhong, Euro. Phys. J. C 57 (2008) 589

      9. ANISOTROPIC FLOWS OF NUCLEAR CLUSTERS AND HARD PHOTONS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G. H. LIU, T. Z. YAN, Y. G. MA, X. Z. CAI, D. Q. FANG, W. Q. SHEN, W. D. TIAN, H. W. WANG and K. WANG, Int. J. Mod. Phys. E 17 (2008) 1850

      10. Partonic effect on anisotropic flows of Ω baryon for Au+Au at 62.4 and 200GeV/c, J.X. Zuo, J.Y. Chen, X.Z. Cai, Y.G. Ma, F. Liu, P. Sorensen, A.H. Tang, H.Z. Huang, J.H. Chen, G.L. Ma and C. Zhong, Euro. Phys. J. C55 (2008) 463

      11. Scaling of anisotropy flows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Y. G. Ma, T. Z. Yan, X. Z. Cai, J. G. Chen, D. Q. Fang, W. Guo, G. H. Liu, C. W. Ma, E. J. Ma, W. Q. Shen, Y. Shi, Q. M. Su, W. D. Tian, H. W. Wang, K. Wang, Nucl. Phys. A 787 (2007) 611c

      12. Nucleon-nucleon momentum correlation function for light nuclei, Y. G. Ma, X. Z. Cai, J. G. Chen, D. Q. Fang, W. Guo, G. H. Liu, C. W. Ma, E. J. Ma, W. Q. Shen, Y. Shi, Q.M. Su, W.D. Tian, H.W. Wang, K. Wang, Y.B. Wei, T.Z. Yan, Nucl. Phys. A 790 (2007) 299c

      13. Three-Particle Correlations from Strong Partonic Cascade in the AMPT model,G. L. Ma, Y. G. Ma, S. Zhang, X. Z. Cai, J. H. Chen, Z. J. He, H. Z. Huang, J. L. Long, W. Q. Shen, X. H. Shi, C. Zhong, J. X. Zuo, Phys. Letts. B 647,122(2007)

      14. Hadron Azimuthal Correlations and Mach-like Structures in a Partonic/Hadronic Transport Model,G.L. Ma, S. Zhang, Y.G. Ma, X.Z. Cai, J.H. Chen, Z.J. He, H.Z. Huang, J.L. Long, W.Q. Shen, X.H. Shi, C. Zhong, J. X. Zuo, Nucl. Phys. A 783, 515 (2007).

      15. Transverse momentum and pseudorapidity dependences of Mach-like correlations for central Au+Au collisions at √sNN = 200 GeV,S. Zhang, G. L. Ma, Y. G. Ma, X. Z. Cai, J. H. Chen, H. Z. Huang, W. Q. Shen,X. H. Shi, F. Jin, J. Tian, C. Zhong, and J. X. Zuo,Phys. Rev. C 76, 014904 (2007)

      16. Two- and three-particle correlations in a partonic transport model, G L Ma, S Zhang and Y G Ma, J. Phys. G34 (2007) S693

      17. Di-hadron azimuthal correlation and Mach-like cone structure in parton/hadron transport model,G. L. Ma, S. Zhang, Y. G. Ma, H. Z. Huang, X. Z. Cai, J. H. Chen, Z. J. He, J. L. Long, W. Q. Shen, X. H. Shi, J. X. Zuo, Phys. Lett. B 641 (2006) 362

      18. Study of isoscaling phenomena for projectile-like fragments, Q. M. Su, D. Q. Fang, Y. G. Ma, C. Zhong, C. W. Ma, K. Wang, T. Z. Yan, X. Z. Cai, and W. Q. Shen, Int. J. Mod. Phys. E 15 (2006) 1803

      19. Elliptic flow of φ meson and strange quark collectivity at RHIC, J. H. Chen, Y. G. Ma, G. L. Ma, X. Z. Cai, Z. J. He, H. Z. Huang, J. L. Long, W. Q. Shen, C. Zhong, J. X. Zuo, Phys. Rev. C 74 (2006) 064902

      20. Strange quark collectivity of φ meson at RHIC, J. H. Chen, Y. G. Ma, G. L. Ma, H. Z. Huang, X. Z. Cai, Z. J. He, J. L. Long, W. Q. Shen, J. X. Zuo, Eur. Phys. J. A29 (2006) 11

      21. Scaling of anisotropic flow and momentum-space densities for light particles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T.Z. Yan, Y.G. Ma, X.Z. Cai, J.G. Chen, D.Q. Fang, W. Guo, C.W. Ma, E.J. Ma, W.Q. Shen, W.D. Tian and K. Wang, Phys. Lett. B 638 (2006) 50

      22. φ meson production and partonic collectivity at RHIC, Y. G. Ma, J. Phys. G 32 (2006) S373

      23. Moment Analysis and Zipf Law, Y. G. Ma, Eur. Phys. J. A 30 (2006) 227

      24. Surveying the nucleon-nucleon momentum correlation func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Y. G. Ma, Y. B. Wei, W. Q. Shen, X. Z. Cai, J. G. Chen, J. H. Chen, D. Q. Fang, W. Guo, C. W. Ma, G. L. Ma, Q. M. Su, W. D. Tian, K. Wang, T. Z. Yan, C. Zhong, and J. X. Zuo, Phys. Rev. C 73(2006) 014604

      25. MEASUREMENTS OF REACTION CROSS SECTION AND FRAGMENT MOMENTUM DISTRIBUTION FOR N=10 PROTON-RICH ISOTONES,W. GUO, D. Q. FANG, Y. G. MA, C. W. MA, K. WANG, T. Z. YAN, X. Z. CAI, W. Q. SHEN, Z. Y. SUN, Z. Z. REN, J. G. CHEN, J. H. CHEN, G. H. LIU, E. J. MA, G. L. MA, Y. SHI, Q. M. SU, W. D. TIAN, H. W. WANG, C. ZHONG, J. X. ZUO, M. HOSOI, T. IZUMIKAWA, R. KANUNGO, S. NAKAJIMA, T. OHNISHI, T. OHTSUBO, A. OZAWA, T. SUDA, K. SUGAWARA, T. SUZUKI, A. TAKISAWA, K. TANAKA, T. YAMAGUCHI and I. TANIHATA,Int. J. Mod. Phys. E 15 (2006) 1523

      26. Isoscaling behavior in fission dynamics,Y. G. Ma, K. Wang, X. Z. Cai, J. G. Chen, J. H. Chen, D. Q. Fang, W. Guo, C. W. Ma, G. L. Ma, W. Q. Shen, Q. M. Su, W. D. Tian, Y. B. Wei, T. Z. Yan, C. Zhong, X. F. Zhou, and J. X. Zuo,Phys. Rev. C 72(2005) 064603

      27. Critical behavior in light nuclear systems: Experimental aspects,Y. G. Ma, J. B. Natowitz, R. Wada, K. Hagel, J. Wang, T. Keutgen, Z. Majka, M. Murray, L. Qin, P. Smith, R. Alfaro, J. Cibor, M. Cinausero, Y. El Masri, D. Fabris, E. Fioretto, A. Keksis, M. Lunardon, A. Makeev, N. Marie, E. Martin, A. Martinez-Davalos, A. Menchaca-Rocha, G. Nebbia, G. Prete, V. Rizzi, A. Ruangma, D. V. Shetty, G. Souliotis, P. Staszel, M. Veselsky, G. Viesti, E. M. Winchester, and S. J. Yennello, Phys. Rev. C 71 (2005) 054606 (23 pages)

      28. Δ-scaling and heat capacity in relativistic ion collisions, YG Ma, G L Ma, X Z Cai, J Chen, J H Chen, D Q Fang, W Guo, Z He, H Z Huang, J L Long, C W Ma, B H Sa, W Q Shen, K Wang, Y B Wei, T Z Yan, C Zhong and J X Zuo, J. Phys. G 31 (2005) S1179

      29. Towards the critical behavior for the light nuclei by NIMROD detector, Y. G. Ma, J. B. Natowitz, R. Wada, K. Hagel, J. Wang, T. Keutgen, Z. Majka, M. Murray, L. Qin, P. Smith, R. Alfaro, J. Cibor, M. Cinausero, Y. El Masri, D. Fabris, E. Fioretto, A. Keksis, M. Lunardon, A. Makeev, N. Marie, E. Martin, A. Martinez-Davalos, A. Menchaca-Rocha, G. Nebbia, G. Prete, V. Rizzi, A. Ruangma, D. V. Shetty, G. Souliotis, P. Staszel, M. Veselsky, G. Viesti, E. M. Winchester, and S. J. Yennello, Nucl Phys A 749 (2005) 106c

      30. Evidence of critical behavior in the disassembly of nuclei with A~36, Ma YG, Wada R, Hagel K, Wang J, Keutgen T, Majka Z, Murray M, Qin L, Smith P, Natowitz JB, Alfaro R, Cibor J, Cinausero M, El Masri Y, Fabris D, Fioretto E, Keksis A, Lunardon M, Makeev A, Marie N, Martin E, Martinez-Davalos A, Menchaca-Rocha A, Nebbia G, Prete G, Rizzi V, Ruangma A, Shetty DV, Souliotis G, Staszel P, Veselsky M, Viesti G, Winchester EM, Yennello SJ, Phys. Rev. C 69 (2004) 031604 (Rapid communication)

      31. Isoscaling in the lattice gas model, Ma YG, Wang K, wei YB, Ma GL, Cai XZ, Chen JG, Fang Dq, Guo W, Shen WQ, Tian WD, Zhong C, Phys. Rev. C 69 (2004) 064610

      32. Statistical nature of cluster emission in nuclear liquid-vapour phase coexistence, Ma YG, Han DD, Shen WQ, Cai XZ, Chen JG, He ZJ, Long JL, Ma GL, Wang K, Wei YB, Yu LP, Zhang HY, Zhong C, Zhou XF, Zhu ZY, J. Phys. G 30 (2004) 13

      33. Exploring binding energy and separation energy dependences of HBT strength, Wei YB, Ma YG, Shen WQ, Ma GL, Wang K, Cai XZ, Zhong C, Guo W, Chen JG, Phys. Lett. B 586, 225 (2004)

      34. Systematic studies of binding energy dependence of neutron - proton momentum correlation function, Y. B. Wei, Y. G. Ma, W. Q. Shen, G. L. Ma, K. Wang, X. Z. Cai, C. Zhong, W. Guo, J. G. Chen, D. Q. Fang, W. D. Tian, X. F. Zhou, J. Phys. G. 30, 2019(2004)

      35. Sequential decay distortion of Goldhaber model widths for spectator fragments, Ma YG, Wada R, Hagel K, Murray M, Wang JS, Qin LJ, Makeev A, Smith P, Natowitz JB, Ono A, PHYS REV C 65 (2002) 051602

      36. Revealing New Features of Nuclear Liquid Gas Phase Transition with Information Theory, Y.G. Ma, Nucl. Phys. A 681 (2001) 476c

      37. Cluster emission and phase transition behaviors in the nuclear disassembly, Y. G. Ma , J. Phys. G 27 (2001) 2455

      38.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heory in Nuclear Liquid Gas Phase Transition, Y.G. Ma, Phys. Rev. Lett. 83 (1999) 3617.

      39. Isospin Influences on Particle Emission and Critical Phenomena in Nuclear Dissociation, Y.G. Ma , Q.M. Su, W.Q. Shen, D.D. Han, J.S. Wang, X.Z. Cai, D.Q. Fang, Y.H. Zhang, Phys. Rev. C60 (1999) 024607

      40. Isospin Effects of Particle Emission in Nuclear Dissociation, Y.G. Ma , W.Q. Shen, D.D. Han, Q.M. Su, J. S.Wang, X.Z. Cai, D.Q. Fang, Y.H. Zhang, J. Phys. G25 (1999) 1559.

      41. Zipf’s Law in the Liquid Gas Phase Transition of Nuclei, Y.G. Ma, Eur. Phys. J. A 6 (1999) 367

      42. Excitation Energy as a Basic Variable to Control Nuclear Disassembly, Y.G. Ma , Q.M. Su, W.Q. Shen, J.S. Wang, X.Z. Cai, D.Q. Fang, Y.H. Zhang, D.D. Han, Eur. Phys. J. A4 (1999) 217

      43. Surveying the Nuclear Caloric Curve, Y.G. Ma , A. Siwek, J. Peter, F. Gulminelli, R. Dayras, L. Nalpas, B. Tamain, E. Vient, G. Auger, Ch.O. Bacri, J. Benlliure, E. Bisquer, B. Borderie, R. Bougault, R. Brou, J.L. Charvet, A. Chibi, J. Colin, D. Cussol, E. De Filippo, A. Demeyer, D. Dore, D. Durand, E. Ecomard, Ph. Eudes, E. Gerlic, D. Gourio, D. Guinet, R. Laforest, P. Lautesse, J.L. Laville, L. Lebreton, J.F. Lecolley, A. Le Fevre, T. Lefort, R. Legrain, O. Lopez, M. Louvel, J. Lukasik, N. Marie, V. Metivier, A. Ouatizerga, M. Parlog, E. Plagnol, A. Rahman, T. Reposeur, M.F. Rivet, E. Rosato, F. Saint-Laurent, M. Squalli, J.C. Steckmeyer, M. Stern, L. Tassan-got, C. Volant, and J.P. Wieleczko, Phys. Lett. B 390 (1997) 41

      44. Correlation Functions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Rotational Collective Motion in Nucleus-nucleus Collisions Below 100 MeV/nucleon, Y.G. Ma and W.Q. Shen, Phys. Rev. C51 (1995) 3256

      45. Collective Motions of Reverse Reaction System in the Intermediate Energy Domain via the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al Model, Y.G. Ma, W. Q. Shen, and Z.Y. Zhu, Phys. Rev. C51 (1995) 1029

      46. Onset of Multifragmentation in Intermediate Energy Light Asymmetrical Collisions, Y.G. Ma and W.Q. Shen, Phys. Rev. C51 (1995) 710

      47. Comment on "Early Stages of Nucleus-nucleus Collisions: a Microscopic Calculation of the Initial Number of Degrees of Freedom", Y.G. Ma, Shen Wenqing et al., Phys. Rev. Lett. 70 (1993) 2972 .

      48. A Novel Path to Study the Total Reaction Cross Section, Y.G. Ma , W.Q. Shen et al., Phys. Lett. B302 (1993) 386

      49. Rotational Behavior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Y.G. Ma, W.Q. Shen et al., Phys. Rev. C48 (1993) R1492 (Rapid communication )

      50. Study of the Total Reaction Cross Section via the Reaction Dynamical Model, Y.G. Ma, W.Q. Shen et al., Phys. Rev. C48 (1993) 850

      51. Improved Microscopic Calculation of the Initial Exciton Number, Y.G. Ma, W.Q. Shen et al., Phys. Rev. C48 (1993) 448

      52. Components of Collective Flow and Azimuthal Distribution in 40Ar + 27Al Collision with BUU method, Y.G. Ma, Shen Wenqing, et al., Z. Phys. A 344 (1993) 469

      53. Rotation-like Behavior as a Function of Projectile Energy and Target Mass, Y.G. Ma, Shen Wenqing et al., Z. Phys. A 346 (1993) 285

      發(fā)表中文論文:

      1 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發(fā)現(xiàn)首個反物質(zhì)超核 馬余剛; 陳金輝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國基礎(chǔ)科學 2011-04-15

      2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雙強子方位角關(guān)聯(lián)的碰撞系統(tǒng)尺寸依賴性 張松; 朱逾卉; 馬國亮; 馬余剛; 鐘晨; 蔡翔舟; 陳金輝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中國核科學技術(shù)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6冊) 2009-11-18

      3 基于Compton背散射光子的裂變產(chǎn)物光核反應(yīng)嬗變研究 陳金根; 馬余剛; 蔡翔舟; 王宏偉; 郭威; 徐望; 沈文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中國核科學技術(shù)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3冊) 2009-11-18

      4 中能重離子反應(yīng)中類彈核自旋作用 張國強; 曹喜光; 傅瑤; 馬余剛; 蔡翔舟; 王宏偉; 方德清; 田文棟; 陳金根; 郭威; 劉桂華 中科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會議】中國核科學技術(shù)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6冊) 2009-11-18

      5 中子質(zhì)子產(chǎn)額比與豐中子核中子皮厚度的關(guān)聯(lián) 孫小艷; 方德清; 馬余剛; 蔡翔舟; 田文棟; 張國強; 周培 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會議】中國核科學技術(shù)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6冊) 2009-11-18

      6 中低能重離子核反應(yīng)中的巨偶極共振模擬計算研究 葉紹強; 蔡翔舟;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十四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 2010-11-01

      7 中能重離子碰撞下高能光子的研究 劉桂華;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十四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 2010-11-01

      8 TeO_2晶體材料的純度和低本底γ測量 王宏偉; 田文棟; 李玉蘭; 張國強; 周培; 武紅利; 孫曉艷; 馬余剛; 蔡翔舟; 方德清; 郭威; 陳金根; 曹喜光; 傅瑤; 石鈺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技術(shù) 2010-03-10

      9 彈核碎裂反應(yīng)中同位旋效應(yīng)的系統(tǒng)研究(英文) 方德清; 馬余剛; 馬春旺; 鐘晨; 蔡翔舟; 陳金根; 郭威; 蘇前敏; 田文棟; 王鯤; 顏廷志; 沈文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7-01-30

      10 原子核高K同質(zhì)異能態(tài)的誘發(fā)γ輻射 石鈺; 田文棟; 馬余剛; 蔡翔舟; 方德清; 王鯤; 陳金根; 王宏偉; 郭威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原子核物理評論 2008-12-20

      11 上海激光電子γ源 潘強巖; 徐望; 陳金根; 郭威; 范功濤; 閻喆; 徐毅; 王宏偉; 王呈斌; 陸廣成; 徐加強; 徐本基; 馬余剛; 蔡翔舟; 沈文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原子核物理評論 2008-06-20

      12 用修正的擦碎模型研究碎裂反應(yīng)的同位素分布 鐘晨; 方德清; 蔡翔舟; 沈文慶; 張虎勇; 魏義彬;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3-01-15

      13 化學非平衡夸克-膠子物質(zhì)中等質(zhì)量雙輕子的產(chǎn)生 賀澤君; 龍家麗; 馬國亮; 馬余剛; 張家駒; 劉波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上海;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理論核物理中心 【期刊】物理學報 2003-11-12

      14 中能豐中子核反應(yīng)的HBT研究(英文) 魏義彬; 馬余剛; 王鯤; 馬國亮; 蔡翔舟; 鐘晨; 郭威; 陳金根; 方德清; 田文棟; 沈文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5-09-15

      15 利用BUU模型研究~(11)Li的核反應(yīng)總截面和雙中子剝?nèi)ソ孛?英文) 蔡翔舟; 沈文慶; 鐘晨; 馬余剛; 張虎勇; 魏義彬; 陳金根; 周星飛; 郭威; 王鯤; 馬國亮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shù)中心世界實驗室 北京 100080 寧波大學物理系 寧波;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shù)中心世界實驗室 北京; 寧波大學物理系 寧波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3-08-15

      16 158A GeV的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的強子快度分布及溫度擬合 馬國亮; 馬余剛; 王鯤; 沈文慶; 蔡翔舟; 張虎勇; 盧朝輝; 鐘晨; 陳金根; 魏義彬; 黃煥中; 薩本豪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Dep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CA 90095;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3-10-15

      17 化學非平衡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中的雙輕子產(chǎn)生 龍家麗; 賀澤君; 蔣維洲; 馬余剛; 劉波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上海;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理論核物理中心蘭州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4-04-21

      18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的溫度漲落與熱容 馬國亮; 馬余剛; 薩本豪; 王鯤; 蔡翔舟; 魏義彬; 張虎勇; 盧朝輝; 鐘晨; 陳金根; 龍家麗; 賀澤君; 沈文慶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4-04-21

      19 PKA原子和SKA原子對同位素(濺射)富集度的貢獻分析 鄭里平; 張虎勇; 王庭太;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中國科學院國際材料物理中心 【期刊】物理學報 2004-05-12

      20 鏡像核~(13)N-~(13)C和~(15)N-~(15)O中的激發(fā)態(tài)暈或皮(英文) 陳金根; 蔡翔舟; 沈文慶; 馬余剛; 任中洲; 蔣濰舟; 鐘晨; 魏義彬; 郭威; 周星飛; 馬國亮; 王鯤 浙江林學院理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南京大學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浙江杭州; 寧波大學理學院; 浙江寧波; 江蘇南京 【期刊】原子核物理評論 2005-03-30

      21 一個奇異核反應(yīng)總截面的探測系統(tǒng)及其應(yīng)用 蔡翔舟; 馮軍; 沈文慶; 方德清; 王建松; 馬余剛; 諸永泰; 李松林; 茍全補; 吳和宇; 靳根明; 詹文龍; 郭忠言; 肖國青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期刊】原子核物理評論 1999-06-30

      22 中能輕奇異核反應(yīng)總截面的激發(fā)函數(shù)測量 沈文慶; 馮軍; 馬余剛; 王建松; 方德清; 蔡翔舟; 蘇前敏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原子核物理評論 1999-09-30

      23 中能重離子核反應(yīng)同位素分布的統(tǒng)計模型計算 方德清; 馮軍; 沈文慶; 蔡翔舟; 王建松; 葉巍;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所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9-05-21

      24 核破裂中的粒子發(fā)射和臨界漲落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復旦大學李政道綜合物理實驗室 【期刊】物理學報 1999-10-30

      25 電子輻照誘發(fā)固態(tài)相變導致的氮化硼納米結(jié)構(gòu)生長 王震遐; 李學鵬; 余禮平; 馬余剛; 何國偉; 胡崗; 陳一; 段曉峰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電子顯微鏡開放實驗室 上海 【期刊】物理學報 2002-03-12

      26 超聲波處理高序石墨合成碳納米結(jié)構(gòu) 王震遐; 余禮平; 馬余剛; 朱志遠; 何國偉; 胡剛; 陳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 上海 【期刊】物理學報 2002-07-12

      27 中能重離子核反應(yīng)的碎裂、集體流和其同位旋效應(yīng) 馬余剛; 張虎勇; 沈文慶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寧波大學 【期刊】物理學進展 2002-03-20

      28 一個新穎的嘗試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華東科技 1999-08-15

      29 裂變延遲與可能發(fā)自超重系統(tǒng)的GDR γ射線 王建松; 沈文慶; 葉巍; 蔡延璜; 馬余剛; 馮軍; 方德清; 蔡翔舟; 蘇前敏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期刊】原子核物理評論 1999-12-30

      30 晶格氣體模型在重離子物理中的應(yīng)用 蘇前敏; 馬余剛; 沈文慶; 王建松; 蔡翔舟; 方德清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復旦大學李政道綜合物理實驗室 【期刊】原子核物理評論 1999-12-30

      31 “頸”發(fā)射過程中的中等質(zhì)量碎片的研究 張虎勇; 馬余剛; 蘇前敏; 蔡翔舟; 方德清; 胡鵬云; 沈文慶; 馮軍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原子核物理評論 2000-06-30

      32 輕粒子產(chǎn)額及其關(guān)聯(lián)的同位旋效應(yīng) 蘇前敏; 馬余剛; 沈文慶; 王建松; 蔡翔舟; 方德清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0-03-15

      33 微觀半經(jīng)典Vlasov框架下的巨偶極共振的系統(tǒng)學與同位旋效應(yīng) 王建松; 沈文慶; 馬余剛; 蔡廷璜; 馮軍; 方德清; 蔡翔舟; 蘇前敏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shù)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0-03-15

      34 核破裂中的激發(fā)能的作用 馬余剛; 蘇前敏; 沈文慶; 王建松; 方德清; 蔡翔舟; 張虎勇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復旦大學—李政道綜合物理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0-06-15

      35 中能重離子碎裂反應(yīng)的同位旋效應(yīng)及其消失 方德清; 沈文慶; 馮軍; 蔡翔舟; 蘇前敏;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0-10-15

      36 原子核碎裂中可能存在Zipf定律 韓定定; 馬余剛 華東師范大學理工學院電子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科學通報 2000-05-15

      37 原子核的同位旋對碎裂產(chǎn)物的影響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物理學報 2000-04-12

      38 一個奇異中子分布結(jié)構(gòu)存在的判據(jù) 方德清; 沈文慶; 馮軍; 蔡翔舟; 蘇前敏; 張虎勇; 胡鵬云;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1-01-15

      39 中能重離子反應(yīng)中的在平面流和橢圓流 張虎勇; 馬余剛; 余禮平; 沈文慶; 蔡翔舟; 方德清; 胡鵬云; 鐘晨; 韓定定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華東師范大學電子科學系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1-12-15

      40 同位旋效應(yīng)對中能重離子反應(yīng)中輕粒子產(chǎn)物的影響 張虎勇; 馬余剛; 蘇前敏; 沈文慶; 蔡翔舟; 方德清; 胡鵬云; 韓定定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寧波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報 2001-02-12

      41 離子輻照與碳納米結(jié)構(gòu)體的合成 余禮平; 王震遐; 馬余剛; 張虎勇; 鐘晨; 蔡翔舟; 方德清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期刊】原子核物理評論 2002-03-30

      42 CO_2激光輻照石墨產(chǎn)生的碳納米結(jié)構(gòu) 王震遐; 余禮平; 馬余剛; 朱志遠; 何國偉; 胡崗; 陳一; 王紹民; 黃富泉; 胡來歸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復旦大學材料系; 浙江大學物理系; 浙江大學物理系 上海 【期刊】化學學報 2002-08-20

      43 F同位素的反應(yīng)總截面測量和~(17)F可能的質(zhì)子皮結(jié)構(gòu) 張虎勇; 沈文慶; 馬余剛; 蔡翔舟; 方德清; 鐘晨; 余禮平; 詹文龍; 郭忠言; 肖國青; 王建松; 王金川; 李加興; 王猛; 王建峰; 寧振江; 王全進; 陳志強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2-01-15

      44 離子輻照石墨生成的納米尺寸Ar泡 王震遐; 余禮平; 張偉; 馬余剛; 朱志遠; 何國偉; 胡剛; 陳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2-12-15

      45 中子分布彌散度對反應(yīng)總截面的影響 馮軍; 沈文慶;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4-02-21

      46 一種高性能飛行時間望遠鏡系統(tǒng) 趙有雄; 郭忠言; 詹文龍; 馮恩普; 郗鴻飛; 周建群; 王金川; 羅永鋒; 雷懷宏; 沈文慶; 馮軍;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核技術(shù) 1995-07-10

      47 用動力學模型計算10.6MeV/u~(84)Kr(~(27)Al,準裂變)反應(yīng)的裂變時間 葉巍; 沈文慶; 馬余剛; 馮軍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7-04-21

      48 NUCLEAR CALORIC CURVES FOR QUASI-PROJECTILES FORMED IN ~(36)Ar+Ni AND ~(129)Xe+Sn REACTIONS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復旦大學——李政道綜合物理實驗室;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shù)中心; 法國LPC實驗室 【期刊】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6-30

      49 10.6MeV/u~(84)Kr+~(27)Al反應(yīng)中角動量對斷點前粒子多重性的影響 葉巍; 沈文慶; 陸中道; 馮軍; 馬余剛; 王建松; K.Yuasa-Nakagawa; T.Nakagawa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8-03-21

      50 裂變路徑對斷點前粒子發(fā)射的影響 葉巍; 沈文慶; 馮軍; 馬余剛; 王建松; 蔡翔舟; 吳錫真; 馮仁發(fā); 陸中道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8-07-21

      51 介質(zhì)中的核子-孩子碰撞截面及其對原子核反應(yīng)總截面的影響 蔡翔舟; 馮軍; 沈文慶; 馬余剛; 王建松; 葉巍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8-09-21

      52 10.6MeV/u~(84)Kr+~(27)Al碰撞中粒子發(fā)射的方位角分布和方位角關(guān)聯(lián) 葉巍; 沈文慶; 馬余剛; 馮軍; T.Nakagawa; K.Yuasa-Nakagawa; K.Furutaka; K.Matsuda; Y.Futami; K.Yoshida; J.Kasagi; S.M.Lee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RIKEN; Wako; Saitama 351-01; Japan;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RIKEN; Department of Physics;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guro; Toyko 152; Institute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Tsukuba; Tsukuba; Ibaraki 305; Laboratory of Nuclear Science; Tohoku University; Sendai; Miyagi 982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7-01-15

      53 中能區(qū)~(86)Kr+~(197)Au反應(yīng)中的能量耗散、π介子閾下產(chǎn)生和流角 馬余剛; 沈文慶; 馮軍; 葛凌霄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穿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穿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3-03-02

      54 用于次級束流線的雙柵雪崩室 柳衛(wèi)平; 李惠玲; 馬余剛; 詹文龍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shù) 1991-10-28

      55 中能重離子周邊反應(yīng)產(chǎn)物的同位素分布與中子皮、激發(fā)能的關(guān)系 馮軍; 沈文慶; 曾躍式; 馬余剛; 王柄; 詹文龍; 諸永泰; 馮恩普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蘭州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1-05-01

      56 46.7MeV/u~(12)C+~(58)Ni、~(115)In、~(197)Au α粒子發(fā)射研究 趙有雄; 郭忠言; 諸永泰; 詹文尤; 胡曉慶; 郗鴻飛; 劉冠華; 周建群; 馮恩普; 尹淑芝; 魏志勇; 范恩杰;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蘭州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2-11-26

      57 核子發(fā)射數(shù)的數(shù)學模擬:擴展BUU模型 馬余剛; 沈文慶; 馮軍; 葛凌霄; 詹文龍; 王柄; 諸永泰; 曾耀武; 周建群; 張豐收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2-11-26

      58 一個在SPEG磁譜儀上鑒別中能重離子反應(yīng)中中重產(chǎn)物的分析方法 馮軍; 沈文慶; 馬余剛; 詹文龍; 諸永泰; 郭忠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93-09-28

      59 中能炮彈碎裂反應(yīng)中的同位旋效應(yīng)研究 馬春旺; 魏慧玲; 傅瑤; 方德清; 蔡翔舟; 田文棟; 王宏偉; 馬余剛; 王俊陽; 劉高杰 河南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二〇〇九全國核反應(yīng)會暨生物物理與核物理交叉前沿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9-04-01

      60 25MeV/u~(40)Ar在~(27)Al,~(58)Ni和~(115)In靶上引起的反應(yīng)的實驗研究 郭忠言; 詹文龍; 郗鴻飛; 周建群; 趙有雄; 馮恩普; 王金川; 羅永鋒; 雷懷宏; 沈文慶; 馬余剛; 馮軍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原子核研究所 【會議】第九屆全國核物理大會論文摘要匯編 1994-10-01

      61 擴展 BUU 模型研究中能核反應(yīng)的核子發(fā)射 馬余剛; 沈文慶; 葛凌霄; 馮軍; 詹文龍; 諸永泰; 周建群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上冊) 1991-12-01

      62 中能區(qū)核反應(yīng)流角的可能特征 馬余剛; 沈文慶; 葛凌霄; 馮軍; 詹文龍; 諸永泰; 周建群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63 44MeV/u~(129)Xe+~(90)Zr周邊反應(yīng)產(chǎn)物鑒別 馮軍; 沈文慶; 詹文龍; 馬余剛; 郭忠言; 諸永泰; 馮恩普; L.Tassun—got; C.Stephan; A.Gillibert; Y.Schutz; P.Juzuns; W. Mittig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GANIL PRANCE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64 中能耗散碎裂反應(yīng)研究 馮軍; 沈文慶; 詹文龍; 馬余剛; 郭忠言; 諸永泰; 馮恩普; L.Tassun—got; C.Stephan; A.Gillibert; Y.Schutz; P.Juzuns; W.Mittig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GANIL PRANCE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65 46.7MeV/u~(12)C入射核反應(yīng)中碎片的同位素產(chǎn)額分布 劉冠華; 詹文龍; 諸永泰; 郭忠言; 馮恩普; 胡曉慶; 郗洪飛; 周建群; 趙有雄; 尹淑芝; 范恩杰; 魏志勇;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66 46.7MeV/u~(12)C入射核反應(yīng)中彈核碎裂與轉(zhuǎn)移的競爭 劉冠華; 詹文龍; 諸永泰; 郭忠言; 馮恩普; 胡曉慶; 郗洪飛; 周建群; 趙有雄; 尹淑芝; 范恩杰; 魏志勇;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67 46.7MeV/u~(12)C入射核反應(yīng)中的彈核碎裂研究 劉冠華; 詹文龍; 諸永泰; 郭忠言; 馮恩普; 胡曉慶; 郗洪飛; 周建群; 趙有雄; 尹淑芝; 范恩杰; 魏志勇;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68 46.7MeV/u~(12)C+~(58)Ni,~(115)In,(197)Au彈性散射研究 周建群; 詹文龍; 郗洪飛; 諸永泰; 郭忠言; 胡曉慶; 劉冠華; 趙有雄; 尹淑芝; 馬余剛; 范恩杰; 魏志勇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69 中能輕帶電粒子末態(tài)相互作用的研究 郗洪飛; 詹文龍; 周建群; 諸永泰; 郭忠言; 胡曉慶; 劉冠華; 趙有雄; 尹淑芝; 馬余剛; 范恩杰; 魏志勇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70 中能重離子核反應(yīng)中非穩(wěn)態(tài)核的測量及核溫度的提取 郗鴻飛; 詹文龍; 郭忠言; 諸永泰; 胡曉慶; 周建群; 劉冠華; 趙有雄; 尹淑芝; 魏志勇; 馬余剛; 范恩杰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71 ~(86)Kr+~(197)Au反應(yīng)的閾下π介子產(chǎn)生問題 馬余剛; 沈文慶; 葛凌霄; 馮軍; 詹文龍; 諸永泰; 周建群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72 一個用于次級束流線的雙柵雪崩室 柳衛(wèi)平; 李惠玲; 馬余剛; 詹文龍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八屆全國核物理會議文摘集(下冊) 1991-12-01

      73 奇異核的反應(yīng)總截面 沈文慶; 馮軍;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會議】第九屆全國核物理大會論文摘要匯編 1994-10-01

      74 STAR-TOF物理與TOF研制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STAR-TOF合作組 【會議】第十屆全國中高能核物理大會暨第五屆全國中高能核物理專題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4-05-01

      75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的溫度漲落和△-標度 馬余剛; 馬國亮; 薩本豪; 蔡翔舟; 黃煥中; 龍家麗; 賀澤君; 方德清; 田文棟; 王鯤; 魏義彬; 鐘晨; 陳金根; 沈文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十屆全國中高能核物理大會暨第五屆全國中高能核物理專題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4-05-01

      76 豐中子核反應(yīng)的HBT效應(yīng)研究 馬余剛; 魏義彬; 沈文慶; 蔡翔舟; 陳金根; 方德清; 郭威; 馬國亮; 蘇前敏; 田文棟; 王鯤; 鐘晨; 周星飛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十次全國核結(jié)構(gòu)研討會暨第六次全國核結(jié)構(gòu)專題討論會會議文集(一) 2004-07-01

      77 豐中子核反應(yīng)的HBT效應(yīng)研究(英文) 馬余剛; 魏義彬; 沈文慶; 蔡翔舟; 陳金根; 方德清; 郭威; 馬國亮; 蘇前敏; 田文棟; 王鯤; 鐘晨; 周星飛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十次全國核結(jié)構(gòu)研討會論文集 2004-07-01

      78 鏡像核~(13)N~(-13)和~(15)N-~(15)O中的激發(fā)態(tài)暈或皮(英文) 陳金根; 蔡翔舟; 沈文慶; 馬余剛; 任中洲; 蔣濰舟; 鐘晨; 魏義彬; 郭威; 周星飛; 馬國亮; 王鯤 浙江林學院理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南京大學物理系 【會議】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論文集(下) 2004-10-01

      79 核—核碰撞的同位旋效應(yīng)及核物質(zhì)性質(zhì)研究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十三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 2007-08-01

      80 非束縛核~(7,9)He,~(11)N的實驗研究 王宏偉; 馬余剛; 蔡翔舟; 田文棟; 方德清; 陳金根; 郭威; 馬春旺; 劉桂華; 石鈺; 王琨; 顏廷志; 馬二俊; 蘇前敏; 沈文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室 【會議】第十三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 2007-08-01

      81 中能類彈碎片同位旋效應(yīng)實驗研究 田文棟; 王宏偉; 馬春旺; 蘇前敏; 顏廷志; 劉桂花; 石鈺; 馬余剛; 蔡翔舟; 方得清; 徐瑚珊; 胡正國; 孫志宇; 肖志剛; 雷相國; 郭忠言; 肖國青; 李波; 袁小華; 張宏斌; 姚向武; 郭文濤; 章學恒; 黃天衡; 高啟; 鄭川; 高輝; 徐治國; 付芬; 韓建龍; 樊瑞睿 中科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會議】第十三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 2007-08-01

      82 中能核反應(yīng)中的各向異性流 馬余剛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2007年全國核反應(yīng)會暨生物物理與核物理學科交叉前沿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7-04-01

      83 非束縛核~(7,9)He,~(11)N的實驗研究 王宏偉; 馬余剛; 蔡翔舟; 田文棟; 方德清; 陳金根; 郭威; 馬春旺; 劉桂華; 石鈺; 王琨; 顏廷志; 馬二俊; 蘇前敏; 沈文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室 【會議】2007年全國核反應(yīng)會暨生物物理與核物理學科交叉前沿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7-04-01

      84 上海激光電子伽瑪源的研究進展 潘強巖; 徐望; 閻喆; 徐加強; 郭威; 陸廣成; 陳金根; 王宏偉; 范功濤; 袁仁勇; 徐毅; 王呈斌; 馬余剛; 蔡翔舟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研究所 【會議】2007年全國核反應(yīng)會暨生物物理與核物理學科交叉前沿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7-04-01

      榮譽獎勵:


      1.“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1993年SCI系統(tǒng)論文數(shù)全國個人。

      3.1994年獲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4.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yōu)秀獎學金特別獎。

      5.1995年獲王變誠法國科研中心獎學金。

      6.1997年獲上海市科技精英。

      7.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8.1999年獲中科院青年科學家二等獎。

      9.1999年獲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

      10.2001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二等獎。

      11.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2.2004年獲上海市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

      13.2005年獲第五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14.2006年獲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5.2006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優(yōu)秀教師。

      16.2008年獲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7.2009年獲中科院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18.2010年獲2007-2009年度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媒體報道:


      馬余剛: 發(fā)現(xiàn)宇航燃料新成員

      未來宇宙航行會使用什么燃料?反物質(zhì)也許會成為一種理想的選擇。近日,由中國科學家參加的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STAR國際合作組,探測到氦4核的反物質(zhì)粒子—反物質(zhì)氦4核。這種新型粒子是迄今為止所能探測到的最重的反物質(zhì)原子核。這也進一步確認了反物質(zhì)在宇宙中的存在,而最讓很多人感到動心的就是未來反物質(zhì)極有可能充當很好的宇航燃料。日前,相關(guān)研究成果已經(jīng)發(fā)表在國際頂尖學術(shù)期刊《自然》雜志上。

      《北京科技報》:為何要研究反物質(zhì)?

      馬余剛:反物質(zhì)-物質(zhì)不對稱性一直是物理學領(lǐng)域的一大謎團。現(xiàn)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的物質(zhì)是正物質(zhì),它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帶正電的質(zhì)子和帶負電的電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組成。與之相反的是,由帶負電的質(zhì)子和帶正電的電子組成的物質(zhì)就是反物質(zhì)。

      長期以來,物理學界的理論認為在宇宙大爆炸之初曾產(chǎn)生了等量的物質(zhì)和反物質(zhì),可現(xiàn)今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幾乎都由物質(zhì)構(gòu)成,那些反物質(zhì)卻不知去向,物質(zhì)和反物質(zhì)出現(xiàn)了極大的不對稱性,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對認識宇宙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過截至目前,這樣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物理學界還不能得出確切的答案。

      《北京科技報》:有研究人員表示,在未來反物質(zhì)有可能成為最為理想的宇航燃料,這是什么原因?

      馬余剛:物質(zhì)和反物質(zhì)相遇發(fā)生湮滅時,物質(zhì)和反物質(zhì)都不復存在,但是它們在相互湮滅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將來我們能夠?qū)⑦@種能量予以控制,就可能成為很好的宇航動力。據(jù)我所知,現(xiàn)在反物質(zhì)也被國際學界視為一種潛在的巨大新能源。在美國科幻片《星際迷航》里,宇航員也把反物質(zhì)用作星際飛船燃料,這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jù)的。當然這樣的設(shè)想目前還只是處于理論階段,未來在實際應(yīng)用中究竟可行不可行還有待研究。

      《北京科技報》:這次是怎么發(fā)現(xiàn)反物質(zhì)氦4的?

      馬余剛:在位于紐約長島的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有一臺“重離子對撞機”。在對撞機上,研究人員讓兩束接近于光速的金原子核進行對撞,模擬了極小尺度內(nèi)的“宇宙大爆炸”,造成與宇宙演化之初相似的物質(zhì)形態(tài)。在這種劇烈的微觀對撞過程中,產(chǎn)生了大約等量的正反物質(zhì),其中一部分相對穩(wěn)定的反物質(zhì),在與“正物質(zhì)”相互湮滅之前,在探測器上留下了清晰的信號證據(jù),其中一部分就是反物質(zhì)氦4。

      《北京科技報》:這項研究對未來有什么意義?

      馬余剛:到目前為止,反物質(zhì)氦4是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最重的一種反物質(zhì),它是我們接下來進一步尋找其他反物質(zhì)的一個基礎(chǔ)。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這種研究能為研究宇宙的反物質(zhì)提供一些重要線索。

      人物介紹

      馬余剛,中科院上海應(yīng)用物理所研究員、STAR國際合作組中國組召集人,中國核物理學會常務(wù)理事。

      來源:北京科技報 2011/05/09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3.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精品一区,99re66热这里精品7,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亚洲无码潮吹精品视频 96热在这里只有免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