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植物資源化工過程污染控制團隊經多年的研究,研制開發(fā)出國家專利技術“廢紙造紙廢水高效處理新技術”,本發(fā)明針對目前廢紙造紙廢水處理中很難實現處理流程短、處理效率高、沉渣資源化利用困難等技術難題,根據強化混凝技術和顆;钚蕴课嚼碚撘约吧锝佑|氧化處理特點,研制開發(fā)了絮凝—生化一體化廢水處理方法及設備,實現了對廢紙造紙廢水的高效處理,出水可作為中水直接回用于生產,沉渣具有良好的濾水性能,可作為造紙原料回用于生產,消除沉渣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同時生化處理解決因水封閉循環(huán)使用產生的難降解可溶性COD累積的問題,可以使處理后的水長期循環(huán)使用,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本技術已在全國廣東、湖北、山東、黑龍江、江蘇、山西、浙江、廣西等省的五十家造紙廠的廢水處理工程中應用,每天共處理各種廢水近63萬噸,減少COD排放760噸,回收纖維336噸,采用本技術噸水可創(chuàng)經濟效益179.89元,全國已使用本技術的五十家廠通過節(jié)電、節(jié)水、節(jié)約造紙纖維等直接年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1.2億元,實施五年來累積創(chuàng)經濟效益約5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本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國造紙工業(yè)清潔生產技術水平,水回用減少了造紙取水量,保護了水資源,廢水中纖維的回收利用節(jié)約了植物資源,從而解決了造紙行業(yè)環(huán)保項目只投入不產出的矛盾,符合國家大力提倡的循環(huán)經濟政策,對于提高我國的污染控制技術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本技術得到國家發(fā)改委三峽庫區(qū)污染治理項目專項資金、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的支持,并作為教育部“211”建設項目“二次纖維資源高效清潔利用與污染控制技術及裝備”的重要建設內容,于2006年2月通過教育部驗收,成為該建設項目的主要標志性成果之一。2003年4月15日,《華南理工大學校報》以"保護碧水,造福百姓"為題目,對成果的應用成績作了詳細報道。2003年10月31日《南方都市報》、2005年6月《中華紙業(yè)》、2005年10月17日《東莞日報》等媒體均對本技術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報道。這一成果2004年2月被學校推薦為廣州市高?萍汲晒茝V應用典型, 2004年7月被廣東省科技廳、教育廳推薦為泛珠三角區(qū)域經貿合作項目。
獲獎情況:
1. 2006年11月獲得廣東省環(huán)境保護科技成果二等獎
2. 2006年5月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首屆全國杰出專利工程技術評審
3. 2005年12月獲得第二屆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
4. 2005年12月獲得廣東省造紙學會優(yōu)秀科技成果一等獎
項目聯系人:馬邕文博士 13600451025
萬金泉教授 13660539751
王艷 88370983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環(huán)境學院
地址:廣州市五山路 郵編:510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