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農業(yè)機械推廣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干旱半干旱農牧交錯區(qū)保護性耕作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開發(fā)和應用。
2. 小型馬鈴薯收獲機械和坡臺地牧草收割機的研制與開發(fā)。
3. 多功能全地表覆膜機研發(fā)。
4. 壓砂地性狀修復工程技術研究。
科研成果:
1. 飼料甜菜引進、示范與推廣 張柱; 眭克仁; 王寶莊; 馬金虎;王洪興; 羅曉瑜; 劉偉; 劉學琴; 萬平; 張凌清; 陸蘇寧; 盛彪; 孫幸福; 陶衛(wèi)新; 李忠京; 馬玉蘭; 牛文智; 南志仁; 楊軍; 吳建忠; 遲永偉; 李奇峰; 徐宗祥; 鮑成文; 張曉輝; 朱學雙; 吳德雄; 白建忠; 楊淑玲; 張秀劍; 談曉昀 【科技成果】寧夏農牧廳農經處; 寧夏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 寧夏農機鑒定推廣站; 寧夏畜牧工作站; 寧夏綠博種子有限公司; 寧夏利通區(qū)農業(yè)局; 寧夏永寧縣農牧局; 寧夏惠農區(qū)農牧局; 寧夏中衛(wèi)市農牧局;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農經站; 寧夏平羅縣農牧局 2004-10-01
2. 水稻苗盤育秧旱育稀植機械化生產技術試驗示范 馬屏; 閆天宏; 王建華; 趙志軍; 梁永生; 金鑫; 吳平; 王會斌;王洪興; 張衛(wèi)平; 史學文; 王利峰; 宋銳; 高迎東; 楊中 【科技成果】寧夏農機鑒定技術推廣站; 青銅峽市農機推廣站; 永寧縣農機推廣站 2005-01-01
3. 馬鈴薯挖掘機研制王洪興; 王維斌; 馬屏; 李茹民; 潘金香 【科技成果】寧夏農機化研究所 2005-01-01
4. 干旱半干旱農牧交錯區(qū)保護性耕作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開發(fā)和應用 路戰(zhàn)遠,趙滿全,張德健,程國彥,張學敏,張建中,趙舉,趙士杰,王洪興,阿力戈代·賈庫林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內蒙古自治區(qū)農牧業(yè)科學院,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農牧業(yè)機械技術推廣站,內蒙古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業(yè)機械化技術推廣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農牧業(yè)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 2010.10
發(fā)明專利:
1. 飼用甜菜切塊機王洪興;王維斌;萬平【中國專利】寧夏吳忠雄鷹農機制造有限公司 2004-8-4
2. 手扶拖拉機四輪驅動根莖挖掘機王洪興; 張成福; 陳磊; 程嵐; 李蘇寧; 段亞莉 【中國專利】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業(yè)機械化技術推廣站 2010-09-15
3. 小型往復式割草壓扁機王洪興; 張成福; 李進福; 程嵐; 李軍; 彭粒 【中國專利】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業(yè)機械化技術推廣站 2010-10-13
4. 新型山地小型割草機王洪興; 張成福; 萬平; 高強; 肖學祥 【中國專利】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業(yè)機械化技術推廣站 2010-10-27
5. 拋取土式縱橫向壓膜旋耕地表全仿形覆膜機王洪興; 萬平; 王建華; 郭生海; 周建東; 田建民; 李進福; 馬兵; 高強; 彭粒; 田巧環(huán) 【中國專利】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業(yè)機械化技術推廣站 2011-10-05
媒體報道:
拳拳赤子真心,緣定農機推廣——記寧夏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洪興
沒有幾個人會相信,促使王洪興堅定了在農機推廣領域工作信念而且一干三十余年的人,竟然是一個毫不相干的一個農村老太太。這個他多年以后已經無法仔細描述其相貌的老人,最終在他心目中升華為一個群體形象的縮影——農民。以至于后來,他的同事和與他相處過的人們經常用他的一句口頭禪作為自我檢討的借鑒:“對農民的感情不深就干不好農機推廣工作!”
從平凡的事跡介紹中,人們可以看到他為推動寧夏農機化事業(yè)和農業(yè)農村經濟發(fā)展做出的突出貢獻。而當我們透過這些事跡,查看其內在的心靈軌跡時,可以看到一顆拳拳赤子之心的砰然勃動。
情定農機推廣
1953年,王洪興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盡管是工人,但王洪興的父親卻是一個與孟泰同時代的老勞模。家庭中特有的勤勞、上進、尊重知識的氛圍,使得子女們深受教益。上世紀六十年中期,王洪興隨父母支援“三線”建設來到寧夏。嶄新的環(huán)境還沒有完全適應,上山下鄉(xiāng)的浪潮終止了他的學業(yè)。在農場勞動一年后,王洪興進入當地一家工廠當上了一名農機修理工,這也是他此生正式與農機結緣的開始。
1975年,王洪興被選送到吉林工業(yè)大學農機系學習深造。這段時間,是王洪興“讀書最多的時期”“不失時機地學習”“有人戲稱是準備‘進京趕考’!钡窃谀莻極端政治時期,學生們的學業(yè)無不受到影響。對于經歷了那個特殊年代的人而言,“太知道學習的機會有多么難得了”。而五年的工廠經驗,讓他更為清楚自己的需要和目標。
1978年,王洪興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寧夏農機化技術推廣站工作。從那時算起,三十余年的時間他基本上奉獻給了寧夏農機推廣事業(yè)。青年時期,王洪興以勤奮好學、任勞任怨而深得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借廣播電視大學和原機械工業(yè)部舉辦的機械工程師進修大學(刊授),他學習了許多研究生課程和專業(yè)之外的理論,扎實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讓他在各種農業(yè)機械試驗鑒定及其示范推廣工作中得心應手。最終王洪興成就了寧夏農機推廣事業(yè);寧夏農機推廣事業(yè)也成就了王洪興。
如果說此前的投入更多源自于王洪興對知識和技術的興趣,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次“社教”經歷則使他的靈魂受到了觸動,從而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事業(yè)和目標。
那是雷雨即將到來的一天,王洪興社教所在村上有一個年紀很大的孤寡老人。實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老人找到了王洪興,請求他幫忙收割地里的麥子。一向善良的他,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但當他找到村小隊長說明情況,提出要該隊長組織人力幫忙收割時,他被拒絕了。經過一番周折,王洪興還是組織起了人馬幫助老太太把麥子收回來了,老人千恩萬謝。
這個經歷讓王洪興的靈魂受到了深深的振動!爸袊r民太難了,農民生活太苦了!”近三十年后,提起這件事情,王洪興還是一臉沉重,眉頭緊鎖。
然而,王洪興卻在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思考之后,更加堅定了自己人生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奮斗目標:終生從事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造福農民。
此后的若干年中,他曾兩次放棄進機關當公務員的機會。擔任農機鑒定推廣站長、研究員后,王洪興更成了一個工作狂。工作中,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zhàn)斗員,為工作基本沒有節(jié)假日,很多次試驗他都是忍受著腰椎間盤病痛,拄著拐棍在完成。只要能騰開身現場試驗示范必然參加,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向基層同志、農民了解情況。他身先士卒,帶領自治區(qū)農機推廣系統(tǒng)同志解決了多項技術瓶頸問題,為寧夏農機化發(fā)展做了突出的貢獻。
解決機收難題
1997年,王洪興下定決心攻克農民生產中最為困難的水稻、小麥機械化生產問題;蛟S是種冥冥中的契合,正是在這一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提出了“重振寧夏大米雄風”口號。要提高大米質量,機收是必須解決的難題,王洪興的決心愈加堅定。
面對記者提出的“三十多年來自認為推廣最成功的技術是什么”時,王洪興毫不猶豫的答道:“水稻機械化生產和麥套玉米的小麥機械化收獲。”
1997年,當時國產水稻收獲機還剛剛問世。他跑遍了各個廠家后,引進了一臺,親自試驗、作業(yè)一段時間后,開始通過召開大型現場會示范推廣。
“翹首待購啊!碑斒痉锻茝V取得一定成功后,農民們開始認識到農業(yè)機械確實可以解決大問題,購買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翱粗r民們終于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地勞動時,真是太高興了,比拾了個金娃娃還高興!倍嗄暌院螅鹾榕d還是無法抑制興奮的心情。
1999年開始,寧夏的水稻機種機收技術開始全面推廣。
2008年寧夏的水稻機械化種植面積已達67%以上,水稻機械化收獲水平到達87%,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寧夏灌區(qū)小麥套玉米的種植模式為機械化收獲帶來很大困難!褒R腰深的玉米帶中收割一米多幅寬的小麥,你知道那樣的勞動有多苦嗎?”談起麥收,王洪興深有感慨。
當時,中原地區(qū)小麥跨地區(qū)機收如火如荼,王洪興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在他的幫助下,寧夏當地企業(yè)研發(fā)出了適合收割套種小麥的背負式聯合收割機。隨后,他又積極倡導農機與農藝結合,統(tǒng)一麥帶種植幅寬,為機收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通過實施一系列改進工程,他成功地將轉向靈活的小型履帶式稻麥聯合收割機用于小麥套種收割。
“終于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欠債的感覺基本沒有了!痹谒磥,解決農民機收小麥的問題,是他欠當地百姓的一個債。這個債,他不僅還上了,而且還得非常漂亮。
技術問題解決,農民開始排隊雇用機械收割小麥,這種稻麥聯合收割機得以迅速推廣。結果是,寧夏不僅在全國率先解決了麥套玉米種植模式下的小麥機收問題,也迅速把水稻機收成規(guī)模示范推廣開來,還提高了機器利用效率。如今,寧夏灌區(qū)的農民已經完全習慣于機械化收獲,自覺地按照適合農機作業(yè)的模式套種玉米小麥。
攻關技術瓶頸
前些年,寧夏農業(yè)處于產業(yè)結構急速調整階段,因缺少配套的農機具影響了一些地方優(yōu)勢特色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2004年,王洪興在山區(qū)調研時發(fā)現,數百萬畝退耕還林還草后播種的苜蓿沒有收割利用。這一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和思考。在當地,一畝地可產干苜蓿600-800公斤,一公斤干苜蓿能賣一塊來錢,其綜合效益遠勝糧食。但由于苜蓿這種作物一年要收割2-3茬,靠人工收割根本割不過來。同時,退耕還草的土地大多是山坡地,原有收割機械往往由于機械重心過高容易導致翻車事故,所以也很少采用。
這是一個比較效益非常好的項目。“山區(qū)常年干旱,一畝地產小麥不過百余斤,種苜蓿的效益比種小麥的高出好幾倍。同時,苜蓿可以滋養(yǎng)土地,不用施肥,有利生態(tài)保護。為此,王洪興暗下決心:“我們一定要盡快開發(fā)出適合山區(qū)坡臺地作業(yè)的割草機,為穩(wěn)定國家來之不易的退耕還林還草戰(zhàn)略成果,同時也為當地農民增收做出貢獻。”
在他親自主持下,寧夏農機推廣站與企業(yè)合作,成功研制了圓盤式自走底盤山地割草機和與微耕機配套的往復式割草機。為推動這些適用機具的盡快推廣,他協(xié)調草業(yè)公司為購機農民墊付部分資金,欠款由農民用交售苜蓿草的方式頂還。這是個十足的新鮮招數。正是由于這個舉措既解決了農民購機難、收割難的問題,又解決了草業(yè)公司收草難問題,結果當年就示范推廣了機收苜蓿2.4萬畝。
隨后,他又支持各縣農機推廣中心,引進推廣了一大批肩掛手持式割草機。如今,在寧夏大多數退耕還草土地上種植的苜蓿,近一半實現了機械化收割。
為了服務畜牧業(yè)發(fā)展,王洪興還組織示范推廣了玉米秸稈揉絲加工袋裝微貯草技術,研發(fā)的剜切式根莖飼料加工機,有效解決了飼料甜菜機械加工汁液流失的問題。
依然惦記農民
憑借著自身的勤奮鉆研和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王洪興成為寧夏農機行業(yè)的首席專家,自治區(qū)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先后取得3項國家發(fā)明專利,獲得兩個農業(yè)部豐收計劃三等獎、1項自治區(qū)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農業(yè)部“科技年活動先進工作者”稱號、2006-2008年“自治區(qū)專家服務團先進個人”稱號,撰寫的數十篇專業(yè)技術論文發(fā)表在各類刊物上,有兩篇保護性耕作論文被國際論壇收編。
8月24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三農”模范人物名單正式公示,王洪興悄然在列。
今年,王洪興已經年近花甲,除了帶好隊伍,發(fā)揮專家作用外,他還計劃著解決寧夏的玉米機收問題、山區(qū)農機化問題等等重要命題。而他最大的幸福就是,面對著廣袤的土地、碧綠的原野,感受著由于自己的努力而改變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農民們的感受!稗r民是中國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能為他們做點事,我非常快樂。今后,我還得為他們再做點事兒。”王洪興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從他身上,人們可以實實在看到一個老農機工作者所具有的拳拳赤子之心。
文章來源:《中國農機監(jiān)理》 2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