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一:
一位在山區(qū)科研38年的“包谷王”——記全國勞模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彭繼福
被武陵山區(qū)農民譽為“包谷王”的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彭繼福,從1972年到永順縣麻岔金溝灣旱糧制種基地學習開始,在大山區(qū)旱糧科研基地里一干就是38年。38年來,彭繼福一直潛心旱糧研究和新品種選育、推廣工作,先后承擔了國家、省、州的數十項旱糧科研課題和上百項科技計劃項目,選育的雜交玉米品種推廣面積達6000多萬畝,累計為農民增收逾38億元。他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湘西州首屆“科教興州突出貢獻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以一項項凝結心血的科研成果,譜寫了壯麗的人生華章。
心系百姓,忘我奮斗,全心投入旱糧科研
彭繼福,1952年出生于永順縣高峰村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寒,飽受饑餓之苦。1972年,他來到永順縣麻岔金溝灣旱糧制種基地學習實踐,走上了艱辛的旱糧研究之路。
幾間破爛不堪的小平房、一彎不平整的土地是當時旱科所的全部家當,水要挑,柴靠撿,沒有電,沒有儀器,沒有資金,一切都那么原始。面對如此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彭繼福風趣地說: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工作,才能磨煉人,才能出成果。白天,他參加播種、育苗、補苗、施肥,觀察、記載。晚上,整理材料,總結經驗。1983年,組織部門準備調他擔任鄉(xiāng)長,他沒有去。1990年春,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yè)現代化研究所的旱糧專家安教授看中了彭繼福的才能,想調他到省城工作,想到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婉言謝絕。2000年湖南亞華種業(yè)想高薪聘請他,他說他的根在湘西,他的情在山村,他只想為家鄉(xiāng)人民多做點事。
1994年,彭繼福在海南島育種,他父親因病住院,家人幾次打電報要他回家,但他無法中斷正著手的研究,只是含淚給父親寄回一封長信。
勇于探索,敢為人先,旱糧科研碩果滿枝
從走進旱糧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彭繼福就在旱糧科學領域里刻苦鉆研,1984年5月,被任命為旱糧研究所所長。當時雜交玉米種全是北方的,不適應在南方種植,其抗性差、品質差、產量不高。彭繼福打破常規(guī),大膽設想,積極探索,率先提出了“中熟、中稈、果穗大、粒行數多、品質好、抗性強”的育種技術路線,首創(chuàng)“地方品種×外引群體”雜種優(yōu)勢利用模式。通過苦干實干,他在老師劉所長的基礎上,于1987年研究出湖南省第一個審定的玉米品種“湘玉1號”,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1987年底,他從羊峰鄉(xiāng)毛土坪農家玉米品種中篩選出“毛白11”自交系,與外引“7164”進行配組,效果相當突出,高抗旱、耐瘠、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單產增加50公斤以上,1993年被湘西州審定命名為“湘永單2號”,1998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命名為“湘玉10號”,現為武陵山區(qū)推廣應用面積最大的當家玉米品種。2000年以來又先后選育出“永科5號、永科6號、湘永單3號、福單1號、福單2號”等5個玉米新品種。
彭繼福一方面忘我地搞科研,另一方面想方設法推廣新品種。他的足跡踏至湘鄂川云桂渝6省市80多個縣,無償為當地農民提供種子和技術。他大力實施“所育、南繁、北制”工程,在湘西、海南、重慶巫山、甘肅武威等地建立繁育基地5000余畝。他選育的雜交玉米新品種,使玉米單產由20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到2009年底,已在湘鄂川云桂渝等6省80多個縣市廣泛種植,推廣面積達6000多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總產300余萬噸,新增產值逾38億元。武陵山區(qū)到處流傳著:田里栽袁隆平的,地里種彭繼福的。
頑強拼搏,爭創(chuàng)一流,譜寫發(fā)展新篇章
一直以來,由于旱科所科研經費匱乏,經濟實力不強,為把新品種盡快推向市場,早日受益百姓,彭繼福果斷決策,以128萬元高價將“永科6號”品種生產經營權轉讓給湖南隆平高科種業(yè)集團,刷新了南方玉米新品種轉讓的歷史記錄,拓寬了品種開發(fā)推廣的途徑。2003年彭繼福融資500萬元組建了湖南繼福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被認定為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yè),并在國家商標局成功注冊“繼福老大哥”商標,2006年被恩施州種子協(xié)會和種子管理站評為誠信品牌,2007年被評為湖南省著名商標。目前,該所投資120萬元在縣城新建了科研綜合大樓,投入50萬元在高坪擴建了高標準的科研基地,投入80多萬元收購了連洞糧點,并改建成高標準的種子倉儲加工中心,永順縣旱糧研究所已成為武陵山區(qū)一流的農業(yè)科研機構。
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所干部職工干勁十足,不斷創(chuàng)新育種技術,改進品種選育方法,加快育種進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新選育的雜交玉米新品種“湘永單3號”2007年2月通過湖南和湖北省品種審定,是性狀最穩(wěn)定的優(yōu)質高蛋白玉米品種,2008年獲得國家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是迄今為止湖南省唯一獲得此項目的玉米新品種。2009年7月28日,湖南省農業(yè)廳糧油處組織省內玉米育種、栽培及推廣專家在公司高坪試驗基地對“福單2號”超高產栽培試驗現場測產驗收,“福單2號”平均畝產730.16公斤,刷新了湖南省玉米超高產栽培記錄。眾多品種不斷推陳出新,進一步確立了永順縣旱糧研究所在武陵山區(qū)乃至西南地區(qū)旱糧品種選育的領先地位。
彭繼福正帶領科研技術人員,進行品質好、產量高的糯、甜玉米等新品種的選育工作。這一批雜交玉米新品種的問世,將為湘、鄂、川、黔、渝地區(qū)的山區(qū)農民奔小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文章來源:《團結網》作者:覃遵奎 向水生 王軍 2010-9-17
媒體報道二:
為了大地的豐收
——記“包谷大王”彭繼福
彭繼福,現任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是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湖南省種子協(xié)會副理事長、湖南省作物學會理事、湘西州科技獎勵評審委員。他癡心于旱糧育種制種事業(yè)一干就是38年,他選育的雜交玉米新品種“湘玉1號”、“湘玉10號”、“永科5號”、“永科6號”、“湘永單3號”、“福單1號”、“福單2號”等累計推廣面積達6200多萬畝,累計為農民增收逾38億元,被南方山區(qū)農民譽為“包谷王”。他以一項項凝結心血的科研成果,譜寫了壯麗的人生華章,先后榮獲各級表彰獎勵31次,其中國家級表彰獎勵3次,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次,湖南省農業(yè)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湘西州科技進步一等獎4次。其個人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湘西州首屆“科教興州突出貢獻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建國50周年大慶時受朱镕基總理的邀請,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大典,得到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上個世紀70年代,農民的生活十分貧困,溫飽問題無法解決。1972年,永順縣在偏遠的麻岔鄉(xiāng)金鉤灣成立旱糧研究所,從農村挑選60多人到研究所學習旱糧制種和栽培技術。初中畢業(yè)的彭繼福是其中一員。在饑餓中度過了童年時光,在動亂中度過少年時代的彭繼福,經歷了無數個忍饑挨餓的日子。在他心中一直有個愿望:如果土地上種的包谷砣能長到水牛角那樣大,該多好。~@得這一難得的學習機會之后,彭繼福非常勤奮刻苦,很快脫穎而出,成了所里的技術助手。1975年,縣里選送他去州農校學習。畢業(yè)后,他放棄留城的機會回到所里,決心在旱糧培育上搞出點名堂。
1984年,這個缺電、缺水、不通公路的旱糧研究所全盤交到了彭繼福手上,時值全國科研場所體制改革,實行大包干,不再下?lián)芸蒲薪涃M。既要自謀生計,又要保證科研,此時的彭繼福舉步維艱。有人勸他進城,組織上也考慮調他去擔任鄉(xiāng)長。彭繼福都推辭了,他清楚如果自己走了,研究所也就走到頭了。沒有經費,彭繼福發(fā)動大家種馬鈴薯、玉米、西瓜。收獲后,他親自運到張家界去賣,一天賣不完,就睡在市場上,第二天接著賣。這樣僅有的一點收入艱難地維持著研究所的運轉。
盡管如此,彭繼福一天也沒有放棄科研。當時山區(qū)農民種植的玉米,主要是本地的品種,平均畝產不足200公斤。后來從北方引進了雜交玉米,但適應性不強,產量很低。彭繼福擔任所長后,他決心選育出適合本地種植的雜交玉米新品種。設想一提出來,別人都笑他異想天開。一沒技術,二沒經費,缺電缺水缺柴火,連基本生存都很難。但彭繼福認定的事,不管多么困難,他都能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去克服。他帶領技術人員不分晝夜,對長期以來收集的600多個品種進行篩選,作為育種基礎材料種在10畝試驗地里。為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苗期的觀察記載,到人工套袋授粉、收獲,他都重點把關、親自操作。為節(jié)省錢,每天晚上他用牛皮紙做成上千個標簽,在微弱的煤油燈下寫出百余份雜交授粉方案。夜里困了,就從掛在墻上的串紅辣椒中摘下一顆,放進嘴里干嚼趕瞌睡。有一次,彭繼福的愛人來到試驗基地,剛進門,看到他長長的頭發(fā)蓋住了兩個耳朵,下巴尖瘦尖瘦的,眼睛也深深地陷進了眼窩,心酸了。看到他嚼辣椒趕瞌睡時,妻子含著眼淚說:“那串辣椒,我明天要帶回去!钡诙烨逶纾拮踊丶伊,但那串紅辣椒還掛在墻上。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給了他戰(zhàn)勝困難的力量。秋收后,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海南三亞育種基地,對這些品種進行加代繁育,直到第二年3月才回家。彭繼福在海南島育種期間,父親病危住進醫(yī)院,家里打電報催他回來,可他無法中斷手中的研究,便含淚給父親寫了一封長信,表達內心的愧疚和思念。
一年沒出成果,兩年沒出成果……冷嘲熱諷不斷地“砸”過來了:“人家科班出身的都沒搞出名堂,你一個土包子能有什么作為?”“我們天天種西瓜、種馬鈴薯賣點錢,都被你這樣往海南跑掉了!薄砝^福推崇顧炎武的名言“以興趣始,以毅力終”,面對這些冷嘲與誤解,絲毫沒有放棄心中的信念。
經過三年五代的直交選育后,彭繼福開始了復雜的品比實驗與區(qū)域試驗。玉米授粉時是他最忙碌的時段,每天地里露水一蒸發(fā),他便鉆進了像蒸籠般的苞谷地里,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下午四點左右,他才進屋捂捂被曬脫皮的手臂,刨兩口午餐,便又跑到地里給沒吐絲的玉米套袋子去了,晚上則是通宵達旦地埋頭苦寫配組方案……
十年砥礪磨一劍。在1987年玉米區(qū)域試驗中,彭繼福的“湘玉1號”以“果穗大、行數多、籽粒偏硬、抗病性、抗倒性強”等顯著優(yōu)勢而表現突出,并一舉創(chuàng)下畝產350多公斤的歷史紀錄。為了這一天,彭繼福整整盼了15年!
就在這年年底,彭繼福從一戶農家優(yōu)質玉米中篩選出“毛白11號”自交系與外地的7164進行配組, 此次配組因有先前的經驗,效果十分突出。新品種抗旱、耐瘠、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每畝增產40公斤以上,1993年被州政府命名為“湘永單2號”,同年獲得州科技成果一等獎。為了證實和提高“湘永單2號”的優(yōu)良水平,彭繼福帶領同事分別深入武陵山區(qū)的銅仁、恩施、咸豐、鶴峰、利川、宣恩、桑植、龍山、花垣等地的上千農戶家里,無償送去種子和技術,進行廣泛的示范性種植。
湖北省利川市元堡鄉(xiāng)朝陽村村民李萬丙,清楚地記得1993年的一天,他正在路邊種玉米。這時從一輛農用車上走下一人,送給他一袋玉米種子。包裝上印著“湘永單2號”,落款是“湖南永順旱科所”。李萬丙多年用的都是本地的“恩單2號”,于是對這外地的種子沒放在心里。第二天,李萬丙將買來的“恩單2號”種子都種上后,惟獨山坳里那塊5、6分地還差種子,這時,他想起了昨天那包湖南的種子。于是“湘永單2號”在最貧瘠的那小塊地上扎根了。
轉眼間就到了收成的季節(jié),冷落在山坳里的那塊玉米令李萬丙大吃一驚。這塊地上的玉米不僅棒子粗壯,顆粒飽滿,就連這一帶玉米常染的紋枯病、大小斑病一株也沒染上。第二年,李萬丙換掉了種植多年的“恩單2號”,改種“湘永單2號”,當年的收成竟高達畝產400多公斤,比以前的“恩單2號”高出了100多公斤。后來,李萬丙才知道,當年送給他種子的那人就是彭繼福。
這些年來,彭繼福相繼培育出“永科5號”、“永科6號”、“湘永單3號”等玉米新品種!跋嬗绬3號”通過湖南、湖北兩省品種審定,其蛋白含量高達13.30%,刷新了國家審定品種蛋白含量新紀錄,并獲得國家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是我省第一個獲此項目的玉米品種,F已在武陵山區(qū)大面積種植,被專家稱為山區(qū)最具潛力的更新?lián)Q代新品種。這年12月,彭繼福獲得湘西州首屆“科教興州突出貢獻獎”。
更令人振奮的是2009年7月28日,省農業(yè)廳糧油處組織省內玉米育種、栽培及推廣專家在永順高坪試驗基地,對玉米新品種“福單2號”超高產栽培試驗現場測產驗收,“福單2號”平均畝產730.16公斤,刷新了湖南省旱地玉米超高產記錄。“福單2號”已通過省品種審定,即將通過國家品種審定,進一步確立了永順縣旱糧研究所在武陵山區(qū)乃至西南地區(qū)旱糧品種選育的領先地位!
作為科研人員,彭繼福無疑是優(yōu)秀的,為了科研,他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癡心不改。而作為丈夫與父親,彭繼福卻連及格都達不到。1990年的一天,兒子彭明遇到一道數學難題,問在一旁工作的彭繼福:“爸爸,單位是什么?”彭繼福脫口而出:“旱科所!”話一說完又繼續(xù)埋頭工作!拔沂钦f數學里的單位啦!”兒子繼續(xù)糾纏。半晌,彭繼福都未吭聲,彭明的眼淚啪嗒啪嗒直往下掉。
1993年夏天,永順縣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位于縣城南門橋的彭繼福家剛好處于城內的低洼處。剛從山西制種基地回來的彭繼福心里一心想著工作,一下車便徑直去了縣農委匯報。工作人員好奇地問:“你家住哪里啊?”“南門橋附近!彼鸬。工作人員聽后“噌”地站起來,大聲叫道:“你家那邊正被大水淹,你還不趕快回去?”他趕緊跑回家里,水已漲到臺階上,就急忙和愛人一起收拾東西往天樓上轉移。只過幾分鐘,大水就淹過窗戶,一家人出不去了。他趕快把愛人和兩個兒子送到天樓上。水越漲越高,他就將瓦揭掉,在旁邊鄰居的幫忙下,一家人剛爬到鄰居家的陽臺上躲避,兇猛的洪水無情地吞噬掉這座小木房。一場虛驚過后,彭繼福突然想到試驗基地的包谷,就將收拾房屋的事情丟給愛人和小孩,急忙趕往基地。試驗地的玉米植株倒伏許多,他趕忙組織職工和附近群眾進行搶扶,飯都顧不上吃,用3000多根竹木棒將1.8畝的玉米材料重新?lián)纹饋,一直忙到晚?點。這時,他才想起妻子和兒子連個睡的地方都沒有。克睦镱D時涌起了無限的牽掛。想起妻子自己搭梯子整修電燈線摔傷腿的情景,想起父母重病時念兒的呻吟,這位鐵骨錚錚的土家漢子,流下了兩行欠疚的淚珠!
2001年,當初問爸爸“單位”是什么的彭明要考大學了,從不關心兒子學習的彭繼福站了出來,語重心長地說:“湘西的農業(yè)科研人才不多,我希望你能選擇這條路,好為農民做貢獻!”今天,早從湖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的彭明,已是州農科所的一名研究員,已經發(fā)明了一項國家專利的他和父親一樣,正承擔著玉米科研的重任。
現在武陵山區(qū)到處流傳著一句口頭禪:“田里栽的是袁隆平的,地里種的是彭繼福的!39年來,彭繼福帶領永順旱科所開發(fā)出“福單2號”等8個新品種,使玉米單產由200多公斤提高到730多公斤。到2010年底,已在武陵山區(qū)80多個縣市廣泛種植,推廣面積達6000多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總產300余萬噸,新增產值逾38億元。
“同舟共濟海讓路, 號子一喊浪靠邊, 百舸爭流千帆競, 波濤在后岸在前”, 這是彭繼福最愛唱的幾句歌詞。作為在旱糧研究事業(yè)上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過了39個春秋的彭繼福, 如今雖然年逾半百,但他并沒有滿足于現有的成績。他決心“咬”定旱糧研究不放松,努力尋求旱糧研究的新突破,再出令人驚喜的新品種,為推進山區(qū)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媒體報道三:
金色豐碑 --記全州優(yōu)秀共產黨員、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彭繼福
他39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撲在研究上,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攻破了一座又一座堡壘,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碩果。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彭繼福。
一
1972年,永順縣在麻岔金鉤灣成立了旱糧研究所,從農村挑選60多人學習旱糧制種和栽培技術。彭繼福有幸成為其中一員。1984年,這個缺電、缺水、交通不便的旱糧研究所全盤交到了彭繼福手上。
當時山區(qū)農民種植的玉米,主要是本地的品種,平均畝產不足200公斤。他帶領技術人員不分晝夜,對長期以來收集的600多個品種進行篩選,作為育種基礎材料種在10畝試驗地里。為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苗期觀察記載,到人工套袋授粉、收獲、考種,他都重點把關、親自操作。為節(jié)省錢,每天晚上他用牛皮紙做成上千個標簽,在微弱的煤油燈下寫出百余份雜交授粉方案。夜里困了,就從墻邊掛的那串紅辣椒中摘下一顆,放進嘴里干嚼趕瞌睡。
多年無數次的試驗研究,彭繼福首次喜摘苦拼的碩果!跋嬗绬1號”在連續(xù)3年省州區(qū)域試驗中,產量年年列居第一位,畝產達到350公斤,1987年通過了湘西州和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定名為“湘玉1號”,是我省審定的第一個雜交玉米新品種。
二
1989年,彭繼福將新選育出的“毛白11”自交系與“7164”進行配組,效果十分突出,比其他雜交玉米品種每畝增產40公斤以上,1993年湘西州審定命名為“湘永單2號”。為了“湘永單2號”在武陵山區(qū)開花結果,他除了在本省繼續(xù)開展試驗研究,還帶領幾個同事深入武陵山區(qū)的銅仁、恩施、黔江、宜昌等地,走進農戶家里,給他們無償送去種子和技術,進行示范種植。
彭繼福的旱糧科研成功了,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包谷王”。在談到成功的背后時,他感到欠家人的太多太多。1993年,永順縣遭遇“7?23”特大洪災。這天上午,他剛從西北制種基地回來,正在縣農辦匯報工作,當他回到家里,家里已經進水,就急忙和愛人一起收拾東西往天樓上轉移。只過幾分鐘,大水就淹過窗戶,他趕快把愛人和兩個兒子送到天樓上。水越漲越高,他就將瓦揭掉,在旁邊鄰居的幫忙下,一家人剛爬到鄰居家的陽臺上躲避,房屋就被洪水沖垮了。
三
2000年以來,彭繼福相繼培育出“永科5號”、“永科6號”、“湘永單3號”等玉米新品種!跋嬗绬3號”通過湖南和湖北省品種審定,其蛋白含量高達13.30%,刷新了玉米品種蛋白含量新紀錄,并獲得國家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是我省第一個獲此項目的玉米品種。
2009年7月28日,省農業(yè)廳糧油處組織專家對玉米新品種“福單2號”超高產栽培試驗現場測產驗收,平均畝產730.16公斤,刷新了湖南省旱地玉米超高產記錄!案2號”2010年通過湖南省品種審定,現已申報國家品種審定,進一步確立了永順縣旱糧研究所在武陵山區(qū)乃至西南地區(qū)旱糧品種選育的領先地位。
39年來,彭繼福帶領永順旱科所一班人勇于探索,自主創(chuàng)新,已開發(fā)出“福單2號”等8個新品種,到2010年底,已在西南地區(qū)80多個縣市廣泛種植,推廣面積達6000多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總產300余萬噸,新增產值逾38億元。
文章來源:《團結報》201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