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人文社科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學術交流 學術兼職

      專家信息:

      韓毅,男,漢族,1974年9月生,甘肅省臨洮縣人,歷史學博士,科學技術史博士后,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會員,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yī)學史學會會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F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醫(yī)學史! 

      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究宋代醫(yī)學政策,宋代重大疫病的流行、病因病證分析與社會應對,唐宋時期阿拉伯藥材品種傳入與中國古代醫(yī)學發(fā)展,宋代佛教與醫(yī)學等領域。

      學習及工作經歷:

      1.1982年9月~1987年6月,在甘肅省臨洮縣三甲鄉(xiāng)格致坪小學讀書。

      2.1987年9月~1990年6月,在甘肅省臨洮縣茍家灘初級中學讀書。

      3.1990年9月~1994年6月,在甘肅省臨洮中學讀書。

      4.1994年9月~1998年6月,在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讀書,主要從事“朱熹科技教育思想研究”,1998年6月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5.1998年9月~2001年6月,在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經濟史專業(yè)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西北史專家李清凌教授,主要從事“唐宋時期阿拉伯農業(yè)、藥材品種在中國的傳入研究”,2001年6月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6.2001年9月~2004年6月,在河北大學中國宋史研究中心中國古代史專業(yè)攻讀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歷史學家漆俠教授、李華瑞教授,主要從事“宋代僧人與醫(yī)學研究”,2004年6月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7.2004年9月~2007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在孫小淳研究員的指導下從事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課題——《國家與科學:宋代的科學與社會》項目研究。本人承擔《政府治理與醫(yī)學發(fā)展:宋代醫(yī)學詔令及相關問題研究》、《國家與醫(yī)學:宋代醫(yī)學詔令年表與史料》的研究。

      8.2004年9月~2007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為孫小淳研究員主持的“百人計劃”課題小組固定成員。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

      9.2004年9月~2007年12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

      10.2008年1月至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員。 11.2007年9月,參加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MPI/CAS)伙伴合作小組的研究工作,為小組固定成員。

      研究生教學與課程:

      1.博士研究生課程,《科學技術史文獻學》,共18講。

      2.碩士研究生課程,《科學技術史文獻學》,共18講。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中國古代醫(yī)學史,疾病史,宗教與醫(yī)學,科學技術史文獻學等領域。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中國古代牛疫、馬疫的流行及防治措施研究》。2010.1-2011.12。

      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宋代重大疫情與社會反應研究,2007.7 月-2010.6。

      3. 國家博士后基金項目子課題:政府治理與醫(yī)學發(fā)展——宋代醫(yī)學詔令及相關問題研究,2004.9月-2007.8月。

      4.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與醫(yī)學:宋代醫(yī)學詔令年表與史料》,2004.9月-2007.8月。

      5 .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伙伴合作小組(MPI/CAS)課題——“邊界與接點:中國傳統(tǒng)科技與社會的多元交匯”,2007年 9月開始,2012年8月完成。本人從事技術分布與轉移研究。目前已完成《宋代的絲織業(yè)生產、地域分布與技術轉移》(與Dagmar Schafer 合作)和《宋代天文財政投入的初步研究》(與孫小淳研究員合作)。

      6. 全國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課題。2007年1月開始,2009年12月完成。本人擔任該課題秘書和科技史綜合名詞委員。

      7. 教育部“十五”規(guī)劃第一批立項課題。2001年12月開始,2007年12月完成。課題編號為01JA770002。本人承擔并完成該課題中之《宋代伊斯蘭教》和《宋代區(qū)域經濟》兩部分。

      主要成就:

      一、“中國古代牛疫、馬疫的流行及防治措施研究”

      本研究通過對中國古代牛疫、馬疫的流行情況及其病因、病證的研究與分析,考察牲畜疫病對不同時期社會產生的影響,梳理中國歷史上歷代政府、醫(yī)學家應對牛疫、馬疫采取的措施,揭示傳統(tǒng)中獸醫(yī)學對牲畜疫病應對所發(fā)揮的作用。在當前的情形下,無論從現實還是從醫(yī)學史研究來說,都是非常必要而且深具意義的。本研究將重點解決歷代應對牲畜疫病的方劑、藥品及其炮制技術,分析在牲畜疫病應對上,歷代政府關注較多的為什么是馬疫而不是牛疫?這種不同是否與古代中國的農業(yè)、軍事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

      1、關于本課題的主要內容與研究目標

      、探討牛疫、馬疫在不同時期的發(fā)生及傳播情況。重點分析牛疫、馬疫流行的疫病種類、時空分布、發(fā)生頻率、流行特點及變化情況等,分析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雪災、疫災)和社會因素(如軍事戰(zhàn)爭、經濟開發(fā)、環(huán)境破壞)對牲畜疫病流行產生的影響。

      、探討牛疫、馬疫流行的病因、病證。重點探討牛疫之炭疽、氣腫疽、惡性卡他熱、牛肺疫、流感、牛傳染性角膜炎、疥癬的流行癥狀,馬疫之炭疽、馬腺疫、破傷風、馬流行性淋巴管炎、馬鼻疽病、肺結核、水腫、疥廯的流行特征;分析吸血昆蟲、糞便、畜肉、尸體等傳播疫病的媒介及途徑;梳理中獸醫(yī)學關于牛疫、馬疫等牲畜傳染病病因、病證的認識及發(fā)展情況。

      、探討歷代政府、醫(yī)學家對牛疫、馬疫采取的應對措施。第一,分析歷代政府、醫(yī)學家常用的防治措施和流程,即發(fā)現疫病→病因病證分析→預防和防止擴散(如阻斷傳染源、消毒、禁食肉品等)→醫(yī)學應對措施(頒布藥方、賞賜藥物、強制屠宰掩埋)和經濟救助措施(發(fā)放糧食、容許耕牛買賣、改進生產工具等),梳理歷代政府設立的畜牧獸醫(yī)機構在疫病應對中發(fā)揮的作用。第二,探討不同時期中獸醫(yī)學治療牛疫、馬疫的理論、藥方、藥品及炮制技術,解析中獸醫(yī)治療牲畜疫病“八法”(即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和消法)與配伍藥物應用的關系。梳理文獻記載中常用藥物,如清熱解毒藥中的板藍根、金銀花、連翹、黃連、黃芩、大青葉,驅蟲藥中的貫眾、檳榔、南瓜子,其他中藥類的大黃、柴胡、常山、青蒿、蒼術、黃芪、甘草、丹皮等應用情況。以及《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大觀本草》等記載的“ 牛扁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疫”,“柳葉主馬疥痂瘡”,“伏雞子根療牛疫”等,都是關于獸用藥物功效的記述。明代《元亨療馬集》和《元亨療牛集》用 “千金散 ”治療牛馬“破傷風”,《本草綱目》對牛瘟、馬疫的放線菌病、惡性水腫等在病因和防治上的認識及其獸醫(yī)藥炮制技術,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

      、探討牛疫、馬疫應對的技術路線和實驗手段。分析歷代本草、方書中關于牲畜疫病炮制藥物的劑型、度量衡標準、中藥制劑穩(wěn)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挖掘歷代醫(yī)學著作對治療牲畜疫病藥物的研究、實驗和利用情況。

      2、關于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一、如何全面地收集中國古代牲畜疫病的資料,分析疫病流行的概率和背景,是本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二、通過分析牛疫、馬疫治療中的用藥情況,分析牲畜疫病治療中常用的方劑和藥物使用情況,解決中藥炮制技術對獸醫(yī)藥藥性、制劑、輔料以及臨床應用等問題。

      三、通過對歷史上牛疫、馬疫及其防治技術的研究,總結中國古代關于牲畜疫病應對的中藥炮制技術路線和實驗手段,即疫病流行→病因病證分析→炮制理論與方藥歸類→凈選與處理(包括藥材去雜質,選部位,軟化,切制,干燥等)→炮制方法(包括炒、煮、蒸、炙等)和加工過程(包括提取、分離、濃縮、干燥等)→藥品成品(包括湯液、丸藥、散藥、敷藥等)→臨床應用(包括劑量與療效)→療效反饋→技術改進→藥品再生產。

      3、關于本課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

      本研究方向將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對中國古代牛疫、馬疫流行及其應對措施進行新的詮釋,考察中獸醫(yī)學理論與炮制技術變化對牲畜疫病應對及其療效產生的影響,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應對牲畜疫病的醫(yī)學措施和經濟措施等。通過本研究,我們將改變過去偏重考據而忽略解釋、只重視疫病內容而忽略方劑制作技術的傾向,探討傳統(tǒng)中獸醫(yī)學在中國古代牲畜疫病應對方面發(fā)揮的作用。

      4、擬采取的技術路線與方法

      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從傳統(tǒng)中獸醫(yī)學的角度,運用統(tǒng)計學、中藥方劑學、中藥藥品學,以及中獸醫(yī)學的相關分析和研究方法,探討中國古代牛疫、馬疫的流行情況及防治措施,梳理歷代醫(yī)學著作中關于牲畜疫病應對的中藥方劑、炮制原理和臨床應用等。

      本研究采取的實驗手段,主要是通過梳理歷代醫(yī)學著作中關于方藥的實際應用情況,總結歷代醫(yī)學家對獸醫(yī)藥制劑穩(wěn)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本研究采取的技術路線,主要是疫病流行→病因病證分析→炮制理論與方藥歸類→凈選與處理(包括藥材去雜質,選部位,軟化,切制,干燥等)→炮制方法(包括炒、煮、蒸、炙等)和加工過程(包括提取、分離、濃縮、干燥等)→藥品成品(包括湯液、丸藥、散藥、敷藥等)→臨床應用(包括劑量與療效)→療效反饋→技術改進→藥品再生產。本研究的關鍵技術是,通過文獻分析,構建傳統(tǒng)中獸醫(yī)學應對疫病的流程及其療效。

      5、預期成果

      本課題將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fā)表2~4篇與本領域相關的研究論文,完成一部10余萬字以上的研究報告。

      二 、“宋代重大疫情與社會反應研究”介紹

      項目概述:本課題通過對宋代疫病史料進行全面統(tǒng)計和梳理,重點探討宋代傳染病在時間和地域分布上的變化和特點,以及疫病流行對宋代社會帶來的影響,梳理宋代政府、醫(yī)學家以及地方官員對疫病的認識及其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分析疫病的發(fā)生與宋代中央政府在中國南北地域進退盛衰的關系。這項研究不僅有利于在中國疫病史領域拓寬學術視野,把疫病史的研究拓展到整個社會史與文化史的領域,而且有利于我們今天重新審視國家與醫(yī)學、傳統(tǒng)與現代等問題,還能為我們今天如何認識、面對以及處理現代疫病等提供有益的借鑒,因而學術前沿性較強。同時,對這一問題的探索,對我們全面了解中國古代傳染病防治體系中國家因素和社會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項目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通過對宋代正史、實錄、會要、長編、地方志、本草、方書、醫(yī)書、文集、筆記、墓志銘、《大藏經》、《道藏》和明清地方志中醫(yī)學文獻的重新估價,重點對宋代發(fā)生的疫情資料進行重新的統(tǒng)計與疏理。該階段現已完成。

      第二階段,利用社會學的原理,重點分析中國古代國家、個人、社會與疫病應對的關系。本研究將改變過去中國醫(yī)學史研究的模式,從疫病與社會的角度改造研究方法,發(fā)展新思路,提出新問題。同時在研究中,大量應用社會學、流行病學、政治學、計量史學的研究方法。該階段目前仍在進行之中。

      第三階段,在國際、國內權威刊物上發(fā)表與本課題相關的學術論文,完成《宋代重大疫情與社會反應研究》的撰寫。該階段目前仍在進行之中。

      項目研究意義及其所帶來的影響:歷史學對包括疫病在內的疾病醫(yī)療研究的薄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20世紀80~90年代以來,探討歷史上的疾病醫(yī)療以及借此探究社會和文化的醫(yī)療社會史乃是當前國際史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并業(yè)已成為主流史學的一部分。該課題從宋代重大疫病的流行和社會反應為切入點,從社會史的視角探討宋代疫病史及相關問題,在當前的情形下,無論從現實還是從醫(yī)學史研究來說,都是非常必要而且深具意義的。該課題對宋代疫病流行狀況,疫病流行的相關因素分析,疫病對社會及民眾心態(tài)和信仰的影響,以及國家和社會對疫病的反應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因此,研究唐宋社會轉型下宋代的重大疫情,不僅有利于了解宋代傳染病發(fā)生的一般規(guī)律,同時可使我們更好的認識宋代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建立、完善的過程,揭示國家和社會在疫病應對中的互動關系,進而更深入理解國家、醫(yī)學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同時,這個選題也有助于更深地認識歷史上國家和社會的疫病救療事業(yè)的發(fā)展軌跡,且還促使我們更好地了解當時的社會反應機制以及國家與醫(yī)學的關系。

      三 “政府治理與醫(yī)學發(fā)展:宋代醫(yī)學詔令及相關問題研究”、“國家與醫(yī)學:宋代醫(yī)學詔令年表與史料”課題介紹

      研究宋代醫(yī)學詔令及相關問題的意義:醫(yī)學詔令是中國古代皇帝發(fā)布的關于醫(yī)學政策和醫(yī)學活動的最高命令與行遣文書,具有最高權威性、命令性和強制執(zhí)行性的特點。由于醫(yī)學一直被古代中國作為“仁政”統(tǒng)治思想來看待,所以醫(yī)學的興衰與皇帝和政府對醫(yī)學的關注與重視緊密相關。宋代,醫(yī)學詔令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一是宋代皇帝對醫(yī)藥學的發(fā)展給予了相當的重視;二是與醫(yī)學有關的詔令數量眾多,政府先后發(fā)布了1200多條醫(yī)事詔令;三是詔令內容豐富且發(fā)生顯著變化。從這些詔令中可以看到:與儒家“仁政”思想和國家統(tǒng)治關系密切的醫(yī)學,在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宋代皇帝尤其是北宋諸帝在醫(yī)學大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推動者的巨大作用。宋代醫(yī)學在中國古代獲得高度的發(fā)展,與皇帝的重視和政府治理下醫(yī)學詔令的運作有著密切的關系。宋代醫(yī)學詔令,不論是其性質、運作與影響,還是它所反映的醫(yī)學問題,均值得重新加以檢討和評價。過去對宋代醫(yī)學詔令的研究,多側重于北宋時期的文獻考證,對詔令所反映的醫(yī)學問題及其變化特征關注很少,南宋時期尚無專文問世。

      本文以宋代政府發(fā)布的醫(yī)學詔令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與儒家“仁政” 思想和國家統(tǒng)治密切相關的醫(yī)學,在政府的重視、支持與治理下是如何得到發(fā)展的?著力分析宋代醫(yī)學發(fā)展中的政府因素。本文認為,對兩宋時期的醫(yī)學詔令做具體而細致的文獻學研究,進而分析詔令所反映的國家在醫(yī)學發(fā)展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對醫(yī)學發(fā)展中的國家因素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選擇“宋代醫(yī)學詔令及相關問題”作為課題研究,主要是基于對以下一些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一是為什么要研究宋代醫(yī)學詔令?兩宋時期,皇帝發(fā)布的醫(yī)學詔令數量激增,遠遠的超越了此前任何一個時代,即是此后的元明清政府也無法與之相比。醫(yī)學詔令不僅是體現宋政府“仁政”思想和“權威”統(tǒng)治的命令與行遣文書,也具有強力執(zhí)行、越級指揮和實行人治的特點,是研究宋代國家與醫(yī)學關系的最佳途徑。然而,學術界現有的研究成果,顯然還不足以讓我們對宋代醫(yī)學詔令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唐志炯《唐宋的醫(yī)事律令》(1958)一文,最早對唐宋兩朝政府頒布的醫(yī)學法律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詔令有的也就成為補充的法律”的觀點。李經緯《北宋皇帝與醫(yī)學》(1989)一文,認為“縱觀中國醫(yī)學史,在歷代皇帝中,重視發(fā)展醫(yī)藥衛(wèi)生并主要發(fā)揮積極影響者,當以宋代為最,而宋代又以北宋諸帝最為突出。”但是,上述學者的研究僅僅局限在北宋時期,醫(yī)學詔令的來源僅限于正史,其資料輯錄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南宋時期的醫(yī)學詔令沒有涉及。因此,醫(yī)學詔令作為探究宋代國家和醫(yī)學關系的最佳途徑,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醫(yī)學詔令作為一種制度在宋代社會如何進行?它的內容和特點如何,詔令制度對宋代醫(yī)學的發(fā)展產生了何種影響?仍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二是如何認識醫(yī)學詔令所反映的國家對醫(yī)學問題的關注及其變化?從現今遺留下來的醫(yī)學詔令來看:宋代政府更多的組織和支持了與國家統(tǒng)治和社會生產密切相關的醫(yī)學活動。這些政策和活動,給我們帶來了以下一些值得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1.政府組織的醫(yī)學活動如疾病治療、醫(yī)書編修、機構設置、人才選拔、控制和改造巫術等,是否與宋代皇帝實行的體恤民眾的仁政思想有關,是否與宋代皇帝自身的醫(yī)學愛好和強化統(tǒng)治密切相關?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皇帝和政府對醫(yī)學領域的關注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其重點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為什么疫病應對是宋代醫(yī)學詔令關注的重點?但在具體的治療中,為什么醫(yī)學詔令首先關注的總是宮廷和軍隊的疾病治療,其次才是普通民眾?為什么牲畜疫病在宋代引起了政府的特別關注?在重大疫病的防治方面,宋政府是如何把新醫(yī)學知識,如本草方書著作、運氣學說、十二月令、病因解釋、傳染病隔離等措施應用到疫病救治方面?北宋和南宋政府在疫病應對方面有何不同?

      3.宋代醫(yī)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政府組織了數次規(guī)模巨大的醫(yī)學文獻校正和編修活動,這種活動是否與國家對仁政思想的弘揚和對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密切相關?為了保證校書和本草、方書整理的順利進行,宋政府組建了哪些相關的機構?對參與人員給予了何種獎勵?這些醫(yī)學著作一旦變?yōu)楣俜街R和正統(tǒng)權威后,它又是如何被政府推廣的?為什么北宋和南宋政府在醫(yī)學文獻整理方面表現出巨大的差異?宋代官修醫(yī)學著作對兩宋時期醫(yī)學的發(fā)展及其轉型產生了何種影響?

      4.宋代政府是如何選拔醫(yī)學人才的?如何認識王安石變法期間“經學、教育和科舉三位一體”對中國古代醫(yī)學教育和人才選拔產生的重大影響?北宋政府制定的醫(yī)學技術官階是什么?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學者們參與政府醫(yī)學活動的動機和期望是什么?如何理解由于受政治改革的影響,兩宋政府在醫(yī)學人才的教育和選拔方面出現如此大的變化?

      三是如何理解醫(yī)學詔令所反映的政府在咒禁巫術醫(yī)學方面采取的既扶持又打擊的矛盾措施?從宋代太醫(yī)局九科教育之“金簇兼書禁科”和《政和五禮新儀》中對“大儺儀”的規(guī)定來看,書禁科在宋代是合法存在的。也就是說,官方的正統(tǒng)醫(yī)學制度中包含了咒禁療法類巫術。既然如此,宋政府為什么還要限制、打擊和禁止巫術醫(yī)學呢,其原因和動機何在?什么造成了巫術最終流向官方倡導的正統(tǒng)醫(yī)學——這種相當大的轉移,從而引起這些學科的發(fā)展發(fā)生重大變化?在那些從事巫醫(yī)工作的人們當中,又是什么促使他們轉移研究焦點:從一門科學(非正統(tǒng)醫(yī)學,如占卜、驅鬼、預測、秘密結社等)轉向另一門科學(官方提倡的正統(tǒng)醫(yī)學和農學等)?在這一轉向中,宋代皇帝、政府和官僚士大夫發(fā)揮了何種作用?采取了哪些措施?這種政府政策下有意識的轉向,對宋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和轉型產生了何種影響?

      四是如何運用新方法研究宋代醫(yī)學史?宋代醫(yī)學詔令所反映的不僅僅是純醫(yī)學的問題,而是關涉到整個社會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我的想法是,希望通過對現存下來的醫(yī)學詔令進行分析與解讀,運用科學社會學或科學社會史的方法,重點分析醫(yī)學詔令所反映的政府在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學術界近年來的研究為筆者提供了這樣一種便利。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97)一文,提出了宋史研究中必須“注重開拓新的課題”,“考慮新的研究領域”。孫小淳《從“百川歸!钡健昂影讹L光”——試論中國古代科學的社會、文化史研究》(2004)一文,提出了宋代科學與社會研究的新方法與新問題,其中涉及了對宋代國家與醫(yī)學關系問題的思考。尙智叢《宋代科學社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2004)一文,從研究對象的確認與理論概念的選擇、研究方法選擇和歷史文獻的選擇等方面,對宋代科學社會史的研究提出了新解,并指出《宋會要輯稿》是研究宋代科學社會史的重要資料。美國著名科學史學家Nathan Sivin(席文)《Culture Manifold: A New Approach to Research on Ancient Science》(《文化整體:古代科學研究之新路》)(2005)一文,提出了“文化整體” (Culture Manifold)概念,對科學社會史提出了全新的研究道路。在另一篇文章《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One Culture or Several?》(《中國醫(yī)學史的未來:一元還是多元?》)(2007)中,Nathan Sivin提出“科學史和醫(yī)學史的研究應該多元化”。上述學者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素材。

      本文的問題可以概括為:與國家統(tǒng)治關系密切的醫(yī)學在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是如何得到發(fā)展的?要回答這些正面的問題,就必須要對宋代的醫(yī)學詔令做具體而細致的文獻學研究,進而分析政府治理與醫(yī)學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反思,有利于我們對醫(yī)學發(fā)展中國家因素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考察這一傳統(tǒng)在中國社會的近現代化進程中有什么意義、有哪些因素起著作用、以及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這項研究不僅有利于在中國醫(yī)學史領域拓寬學術視野,把醫(yī)學史的研究拓展到社會史與文化史的領域,而且有利于我們今天重新審視國家與醫(yī)學,傳統(tǒng)與現代等問題。

      本文的研究表明:皇帝詔令在宋代醫(yī)學發(fā)展中具有政策、法律和導向作用,宋代皇帝和政府對醫(yī)學發(fā)展采取了扶持的態(tài)度。然而,由于對醫(yī)學認識和關注點的不同,兩宋政府在醫(yī)學方面采取的措施不盡相同,從而影響了宋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和轉型。這一結論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國古代醫(yī)學發(fā)展中的政策因素。

      ● 在本領域的學術創(chuàng)新思想

      通過對中國古代醫(yī)學文獻進行新的理解與解釋,以及通過對不同領域課題的研究,考察醫(yī)學的發(fā)展與宋代社會變遷的關系,改變過去偏重考據而忽略解釋、只重視醫(yī)學的內容而忽略其與國家、社會的關系的傾向,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探討疫病救治中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問題。

      過去的中國醫(yī)學史研究,乃至一般的宋史研究,常常是社會政治經濟史與醫(yī)學史互相脫節(jié),對醫(yī)學發(fā)展的社會政治因素的研究不夠深入。我的系列課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認識歷史上國家和社會的疫病救療事業(yè)的發(fā)展軌跡,且還促使我們更好地了解當時的社會反應機制以及國家與醫(yī)學的關系。這些研究不僅有利于在中國醫(yī)學史領域拓寬學術視野,把疾病史的研究拓展到社會史與政治史、經濟史的領域,而且有利于全面了解宋代醫(yī)學發(fā)展中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同時,這些選題也有助于我們今天重新審視國家與醫(yī)學、傳統(tǒng)與現代等問題,為我們今天如何認識、面對以及處理現代疫病等提供有益的借鑒。

      考古調查與研究

      1.2001年10月~2004年6月,多次對保存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古蓮池公園內的西夏文石碑進行考古調查與文獻分析。

      2.2002年11月,參加了由河北大學中國宋史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3-14世紀中國歷史的多元文化環(huán)境研究”調查組,對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的宋代名窯——定窯和河北省涿州市的宋遼古地道進行了考古調查。

      3.2003年7月12日~7月20日,對宋代陜西地區(qū)延州古塔(今延安市)和摩崖石刻進行了考古調查,調查完畢后寫成《赴延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一文。

      4.2003年12月和2004年5月,在以河北大學中國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姜錫東教授為組長的調查隊的帶領下,先后對河北省清苑縣趙宋祖陵“宋三陵”遺址進行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考古調查。調查完畢后由本人寫成調查報告《河北省清苑縣“ 宋三陵”遺址考古調查及其相關問題》(與丁建軍副研究員合作),發(fā)表于《全南史學》(韓國)第23期, 2004年12月,第135~149頁。收入王少堂、李新鎖主編:《宋太祖故里與宋祖陵》,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328~347 頁。

      5.2004年6月11日,陪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黃寬重研究員前往河北省定州市 ,對宋代開元寺塔進行考古調查,調查完畢后寫成《定州開元寺塔:歷史、技術與價值》一文。

      論文專著:

      自1998 年以來,先后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雜志》、《科學研究月刊》、《中華醫(yī)史雜志》、《中醫(yī)文獻雜志》、《軍事歷史》、《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中國藏學》、《全南史學》(韓國)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部分觀點被全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宗教》以及《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或介紹。

      出版專著:

      1. 韓毅.《政府治理與醫(yī)學發(fā)展——宋代醫(yī)學詔令及相關問題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 韓毅.《國家與醫(yī)學:宋代醫(yī)學詔令年表與史料》,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fā)表論文:

      1.韓毅,1995.《血色豐碑——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 50周年》,《文史管窺》第6輯, 1995年9月,第40~43頁。

      2. 韓毅,1996.《漫話嘉峪關——河西走廊歷史地理考察之一》,載《文史管窺》第6輯,1996年,第65~73頁。

      3.韓毅,1997 .《漫話嘉峪關——河西走廊歷史地理考察之二》,載《文史管窺》第7輯,1997 年,第1~4頁。

      4.韓毅.1998.《朱熹科技教育思想新探》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學中國古代史專業(yè)學士學位論文,約3萬字,部分章節(jié)發(fā)表于《文史管窺》第8輯,1999年。

      5.韓毅,1998.《略論魏源的海防觀》,載《西北成人教育學報》1998年第4期,第18~22頁。

      6.韓毅,1998.《對朱熹科技教育思想歷史地位的再認識》,載《文史管窺》第9輯,1998年12月,第1~3頁。

      7.韓毅 ,1998.《探究東西部發(fā)展差距——西北經濟史出版》,載《蘭州晚報》1998年3月19日。

      8.韓毅,1998.《寓義理與考據之中——侯丕勛新著〈歷代經略西北邊疆研究〉述評》,《天水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第92—93頁,載《隴東報》1998年8月15日。

      9.韓毅 ,1998.《寓義理與考據的新作》,載《西北師范大學報》1998年4月 15日。

      10.韓毅,1998.《一批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學術著作出版》,載《絲綢之路》1998年第2期,第53頁。

      11.韓毅 ,1999.《宋代藏族史研究的新收獲》,載《中國藏學》1999年第2期,第142~143,146頁。

      12.韓毅,1999.《“三武廢佛”與漢傳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經濟的發(fā) 展》,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13.韓毅,1999.《保安族婚俗初探》,載《甘肅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101~103頁。

      14.韓毅 ,1999.《對朱熹教育 科技思想歷史地位的再認識》,載《文史管窺》第8輯, 1999年。

      15.韓毅,2000.《對“三武廢佛”與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經濟發(fā)展道路問題的幾點思考》,載《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第47~49頁。

      16.韓毅,2000.《大食同唐的軍事沖突及伊斯蘭教東漸西北》,載《文史管窺》第10輯,2000年,第5~8頁。

      17.韓毅,2001.《“絲綢之路”與伊斯蘭教傳入西北》,載《絲綢之路•學術輯刊》2001年12月,第40~42頁。

      18.韓毅,2001.《略述兩宋時期伊斯蘭教在西北的傳播與發(fā)展》,載《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第59~63頁。

      19.韓毅 ,2001.《甘肅第一個黨支部——中共甘肅特支的早期活動》,載《文史管窺》第11輯,2001年12月,第66~70頁。

      20.韓毅. 2001.《唐宋時期阿拉伯農業(yè)、藥材品種在中國的傳入》,西北師范大學歷史學中國古代史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導師:李清凌),約18萬字,未出版。

      21.韓毅,2002.《唐宋時期回族先民對西北商業(yè)經濟的開發(fā)與貢獻》, 載《中華教育雜志》(香港)2002年第10期,第1~3頁。

      22.韓毅,2002. 《唐宋時期回族先民對西北商業(yè)經濟的開發(fā)與貢獻》,載《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總第55期),第39~44頁。

      23.韓毅,2002.《宋代穆斯林開發(fā)西北區(qū)域經濟的經驗與啟示》,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總第112期),第82~86頁。

      24.韓毅,2002. 《李華瑞〈宋史論集〉出版》,載《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2年第5期(總第281期),第32頁。

      25.韓毅 ,2002.《〈史學文存:1936-2000〉評介》,載《宋史研究論叢》 2002年第38卷第1期,第60~61頁。

      26.韓毅,2002. 《〈范仲淹評傳〉讀后》,載《宋史研究論叢》2002年第38卷第1期,第62頁。

      27.韓毅,2002.《〈宋朝法律史論〉出版》,載《宋史研究論叢》2002年第39卷第2期,第71頁。

      28.韓毅 ,2003.《〈佛祖統(tǒng)紀〉與中國宋代僧人的史學思想》,載《河北學刊》2003年第 5期,第167~171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03年第11期,第55 ~59頁。

      29.韓毅,2003. 《唐宋時期回回民族對海外農業(yè)和藥材業(yè)品種的引進與輸入》,《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總第60期),第67~72頁。

      30.韓毅,2003. 《“絲綢之路” 與唐代伊斯蘭教傳入西北》,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總第116期),第59~63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B9《宗教》2004年第1期(總第116 期),第113~117頁。

      31.韓毅,2003.《宋太祖趙匡胤祖籍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姜錫東、李華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五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391~396頁。

      32.韓毅 (與丁建軍合作),2003.《深切的懷念——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舉行紀念漆俠先生逝世二周年活動》,載《宋史研究通訊》2003年第41卷第2期 ,第6~7頁。

      33.韓毅,2003.《河北大學舉行漆俠先生遺著〈歷史研究法〉出版座談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工作簡報》2003年第2期,第2~3頁。

      34.韓毅 ,2003.《〈周行己集〉出版》,載《宋史研究通訊》2003年第40卷第1 期,第60—61頁。

      35.韓毅,2003.《〈宋代海外貿易〉評介》,載《宋史研究通訊》2003年第40卷第1期,第61頁。

      36.韓毅,2003.《〈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一冊〈慶元條法事類〉出版》,載《宋史研究通訊》2003年第41卷第2期,第55頁。

      37.韓毅.《〈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出版》,載《宋史研究通訊》2003年第41卷第2期,第55頁。

      38.韓毅, 2003.《如何撰寫學術論文》,載《交流》2003年9月。

      39.韓毅 ,2003.《河北大學首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綜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工作簡報》2003年第2期,第4~5頁。

      40.韓毅(與丁建軍合作),2004.《河北省清苑縣‘ 宋三陵’遺址考古調查及相關問題》,載《全南史學》(韓國)第23期, 2004年 12月,第135~149頁。

      41.韓毅,2004. 《再現的文明:石刻文獻與中國宋代天文學——對南宋蘇州石刻天文圖科學史料價值的重新解讀》,《宋史研究論叢》第六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475 ~498頁。

      42.韓毅,2004.《學術史視野下的王安石變法研究》, 載《宋史研究通訊》2004年第1期,第46~47頁。

      43.韓毅,2004.《二十世紀遼金史研究的回顧與總結》, 載《宋史研究通訊》2004年第43卷第1期,第48頁。

      44.韓毅 ,2004.《宋代佛教史研究的新收獲——梁天錫〈宋代譯經制度研究— —北宋傳法院研究之二〉評介》, 載《宋史研究通訊》2004年第42卷第1期,第 47~48頁。

      45.韓毅.2004.《宋代僧人與儒學研究》,河北大學歷史學中國古代史專業(yè)博士學位論文(導師:漆俠、李華瑞),約32萬字,未出版。

      46.Han Yi ,2005,“The State and the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ng Dynasty”, “The Books of ⅩⅫ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Beijing,P142。

      47.韓毅,2005,《宋代佛教的轉型及其學術史意義》,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總第122期),第32~37頁。

      48.韓毅,2005,《宋初僧人對儒家中庸思想的認識與回應— —以宋學形成前釋智圓和釋契嵩為中心的考察》,載《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第3 期(總第47期),第92~99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宗教》2005年第6期全文復印。

      49.韓毅,2005,《宋代僧人與儒學的新趨向》,載《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總第66期),第51~59頁。

      50.韓毅,2005,《礦冶業(yè)與國家、技術和社會發(fā)展——王凌凌〈宋代礦冶業(yè)研究〉讀后》,載《中國科技史雜志》2005年第26卷第4期,第 358~361頁。

      51.韓毅,2005,《唐宋時期阿拉伯農業(yè)和藥材品種在中國的傳入》,載《古今農業(yè)》2005年第4期(總第66期),第22 ~29頁。

      52.Han Yi ,2006,“A Study of the Song Policy on Medicine”, The Collected Books of Song State and Science ”, Hangzhou, 2006.

      53.韓毅,2006.《疫病流行的時空分布與宋代社會的變遷》, 載《科學研究月刊》總第22期2006年第10期, 第73~75頁。

      54.韓毅,2006.《政府治理與科技發(fā)展——宋代國家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載《中國科技史雜志》2006年第26卷第4期,第 378~383頁。

      55.韓毅,2006.《學術史視野下的王安石變法研究》,載《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6年第9期。

      56.韓毅 . 2007.《宋代的牲畜疫病及政府應對——以宋代醫(yī)學詔令為中心的討論》,孫小淳、曾雄生主編:《宋代國家文化中的科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42~159頁。

      57.韓毅. 2007.《政府治理與醫(yī)學發(fā)展——宋代醫(yī)學詔令及相關問題研究》,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13卷第3期,第16~18頁。

      58.韓毅. 2007.《宋代的牲畜疫病及政府應對——以宋代醫(yī)學詔令為中心的討論》,載《中國科技史雜志》2007年第28卷第2期(總115期),第132~146頁。《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CUAA)2007年第4期轉載,第190頁。

      59.韓毅. 2007.《填補科技史名詞空白 展現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載《中國科技術語》2007年第9卷第2期,第46~49頁。

      60.韓毅(與劉紅合作). 2007.《〈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楊希玟集讀后〉》,載《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7年第11期(總第347 期),第28~29頁。

      61.韓毅. 2007.《政府治理與醫(yī)學發(fā)展——宋代醫(yī)學詔令及相關問題研究》,載《宋史研究通訊》2007年第1期,第91~95頁。

      62.韓毅. 2007.《傳統(tǒng)地理學的發(fā)展與宋代社會》,載《保定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63~68頁。

      497~526 頁。

      65.韓毅. 2008.《宋代醫(yī)學詔令及其對宋代醫(yī)學的影響(一)》,載《中醫(yī)文獻雜志》2008年第26卷第1期,第4~7頁。

      66.韓毅. 2008.《宋代醫(yī)學詔令及其對宋代醫(yī)學的影響(二)》,載《中醫(yī)文獻雜志》2008年第26卷第2期,第10~12頁。

      67. 韓毅(與許瑞源合作). 2008.《宋代政府對軍隊中疫病的應對》,載《軍事歷史》2008年第1期(總第160期),第22~28頁。

      68.韓毅. 2008.《宋代西藏的地震災害及應對》,載《中國藏學》2008年第3 期,第153~159頁。

      69.韓毅(與丁建軍合作). 2008.《河北省清苑縣“宋三陵”遺址考古調查及其相關問題》,王少堂、李新鎖 主編:《宋太祖故里與宋祖陵》,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328~ 347頁。

      70.韓毅. 2008.《邊界與接點:中國傳統(tǒng)科技與社會的多元交匯——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伙伴小組成立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載《自然科學史研究》2008年第27卷第2 期,第257~262頁。

      71.韓毅. 2008.《中國傳統(tǒng)工匠技藝與民間文化——“中國傳統(tǒng)工匠技藝與民間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載《中國科技史雜志》2008年第29卷第4期,第399-402頁。

      72.韓毅 . 2008.《淳化三年(992)開封大疫與宋代政府的應對》,載《中華醫(yī)史雜志》2008年第38卷第2期,第72~75頁。

      73.韓毅. 2008.《疫病流行的時空分布及其對宋代社會的影響》,朱瑞熙、王曾瑜 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二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74.韓毅.2009.《南宋時期馬疫的流行及其防治措施》,載《國際社會科學雜志》2009年第4期。

      榮譽獎勵:

      1. 1990年 4月,參賽論文《我心中的歌》,榮獲第五屆全國中小學學生作文競賽二等獎。

      2. 1996年12月,榮獲西北師范大學優(yōu)秀學生獎學金二等獎。

      3. 1997年8月,榮獲國家民政部“百村千戶”社會實踐調查全國二等獎。

      4. 1998年4月,被西北師大共青團委授予“優(yōu)秀共青團員”稱號。

      5. 2001年4月,參賽論文《“三武廢佛”與漢傳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經濟的發(fā)展》,榮獲第三屆“挑戰(zhàn)杯”甘肅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6. 2001年6月,碩士學位論文《唐宋時期伊斯蘭教傳入及其與西北區(qū)域經濟開發(fā)研究》,被評為西北師范大學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

      7. 2002年12月,榮獲河北大學優(yōu)秀學生獎學金一等獎。

      8. 2002年11月,論文《唐宋時期回族先民對西北商業(yè)經濟的開發(fā)與貢獻》,被《中華教育雜志》編輯部評為2002年度優(yōu)秀論文。

      9. 2002年12月,榮獲河北大學“研究生優(yōu)秀作品及科研成果獎”。

      10. 2003年5月,被河北省教育廳授予“2002~2003年度河北省省級三好學生”稱號。

      11. 2003年12月,榮獲河北大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

      12. 2004年6月,博士學位論文《宋代僧人與 醫(yī)學研究》,被評為河北大學和河北省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

      13. 2006年,論文《疫病流行的時空分布與宋代社會的變遷》,被《科學研究月刊》編輯部評為2006年度優(yōu)秀論文。

      14. 2007年6月,博士后出站報告“政府治理與醫(yī)學發(fā)展:宋代醫(yī)學詔令及相關問題研究”評為優(yōu)秀論文。

      學術交流:

      國際學術交流與訪問:

      1.2008年4月~6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訪問學者,并和Dagmar Schafer 合作完成“Silk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宋代的絲織業(yè)生產、地域分布與技術轉移》)。

      2.2003年12月1日~12月30日,浙江大學歷史系訪問博士研究生。在“首屆國際宋史研討班”上做《拓寬歷史研究視野中的西夏學》和《我對宋史學習和研究的幾點體會》的報告。

      國內學術會議與受邀報告:

      1.2000年8月,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的“甘肅省歷史學會第九屆年會”上,作《“絲綢之路”與伊斯蘭教傳入西北》的報告,后發(fā)表于《絲綢之路·學術輯刊》2002年12月。

      2.2001年10月,參加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召開的“中國經濟史學術研討會”。

      3.2002年8月,參加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的“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晚唐五代宋初西北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4.2002年11月,參加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召開的“漆俠先生逝世一周年暨宋代經濟史學術研討會”。

      5.2003年4月,參加在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召開的“首屆趙匡胤祖籍問題學術研討會”,作 《回顧與展望:趙匡胤祖籍問題研究綜述》的報告。后收入姜錫東、李華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五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391—396頁。又被收入翟建新、王玉寶、蔣仕東主編:《宋太祖祖籍學術研討文集》,清苑縣文聯2003年9月版。

      6.2003年12月1日~30日,參加在浙江大學歷史系舉辦的“首屆國際宋史研討班”,作“拓寬歷史研究視野中的西夏學”和“我對宋史學習和研究的幾點體會”的報告。

      7.2004年7月,參加在河北省承德市召開的“中國經濟發(fā)展史上的政府職能與作用國際學術研討會”。

      8.2004年7月,在四川省華蓉市召開的“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上,作《河北省清苑縣‘宋三陵’遺址考古調查及相關問題》的報告。該報告發(fā)表于《全南史學》第23期, 2004年12月,第135~149頁。

      9.2004年11月,參加在首都師范大學召開的“中國傳統(tǒng)經濟再評價學術研討會”。

      10.Han Yi, 2005,“The State and the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ng Dynasty(960-1279)”,“ⅩⅫ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 Beijing,24-30 July,2005.

      11.2005年6月1日,在河北大學國家宋史研究中心受邀作“李約瑟對宋代天文學史的研究與評價”的報告。

      12.2005年7月24日 ,在第二十二屆國際科學史大會SC6組作“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Song Dynasty”的發(fā)言。

      13.2005年10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作“宋代國家與醫(yī)學政策研究”的報告。

      14.2006年4月1日,參加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辦的“首屆中國歷史上的三農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

      15.2006年7月28日,在杭州舉行的“宋代國家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宋代的牲畜疫病與政府反應——以宋代醫(yī)學詔令為中心的討論》的報告。

      16.2006年8月22日,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二屆年”,作《疫病流行的時空分布與宋代社會的變遷》的報告。該報告收入朱瑞熙、王曾瑜等主編:《宋史研究會論文集》(第十二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497~526頁。

      17.2006年11月4~5日,參加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歷史上的三農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作《唐宋時期阿拉伯農業(yè)和藥材品種在中國的傳播》的報告。該文發(fā)表于《古今農業(yè)》2005年第4期(總第66期),第22~29頁。

      18.2007年1月15日,參加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 會議結束后與田淼、陸玲合作完成《填補科技史名詞空白 展現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一文,載《中國科技術語》2007年第9卷第2期,第46~49頁。

      19.2007年3月7日,參加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舉辦的“第二屆第二次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委員會”工作會議。

      21.2007年3月15日,參加在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舉辦的“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討論會。 20.Hanyi,2007,“A Study of Imperial Edicts on Medicine During the Song (960~1279)” Inauguration Ceremony and Workshop of MPS/CAS ,25~26 Sep, 2007,Beijing,China 21.2008年4月10~12日,參加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舉辦的“中國技術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22.2008年6月19~21日,在北京的舉辦的“中國傳統(tǒng)工匠技藝與民間文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作“宋代政府對民間巫醫(yī)的控制與改造”的報告。 23.2008年7月28~8月4日,在云南大學舉辦的“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作“宋代江南地區(qū)的疫病與社會反應”的報告。 24.2008年10月14~16日,在河北大學舉辦的“中華文明的歷史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受邀在大會上作“宋代政府對醫(yī)學文獻的整理、編修與刊行”的報告。 25.2008年11月3~6日,在云南麗江舉辦的“亞洲醫(yī)學史學會第四屆年會—— 跨越階級與族群的醫(yī)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仁政之務’與‘方書輔世 ’——《太平圣恵方》在宋代社會的傳播”的報告。 26.2008年11月27~30日,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文化及其現代啟示”研討會,受邀做《‘仁政之務’與‘方書輔世’:〈太平圣惠方〉與宋代社會》的報告 27.2009年8月3~9日,參加由韓國外國語大學、河北大學、赤峰學院、內蒙古巴林左旗政府主辦的“中韓第三屆宋遼夏金元國際學術研討會”,受邀做《宋代醫(yī)學方書在疫病防治中的應用》的報告。

      學術兼職:

      1.2000 年8月,加入甘肅省歷史學會,現為該學會會員。

      2.2002年8月,加入中國宋史研究會,現為該學會會員。

      3.2003年12月,加入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現為該中心會員。

      4.2004年12月,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現為該學會會員。

      5.2006年12月,加入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yī)學史學會,現為該學會會員。

      6.2008年10月,加入亞洲醫(yī)學史學會,現為該學會會員。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3.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精品一区,99re66热这里精品7,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亚洲无码潮吹精品视频 96热在这里只有免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