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滇東南紅河地區(qū)種子植物》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3
《中國喀斯特地區(qū)種子植物 第一冊(滇東南部分)》 科學(xué)出版社 2006
《云南東南部有花植物要覽:第一卷》 2010
發(fā)表論文:
1 石林石蝴蝶,中國云南苦苣苔科一新種 趙厚濤; 稅玉民 云南植物研究 2010-08-25
2 金葉樹屬和土楠屬——云南的兩新記錄屬 喻智勇; 陳文紅; 稅玉民 云南植物研究 2009-02-15
3 中國爵床科一新記錄種―緊貼馬藍 陳文紅; 鄧云飛; 稅玉民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xué)報 2006-07-30
4 中國叉柱花屬(爵床科)二新記錄種——中越叉柱花、密花叉柱花(英文) 陳文紅; 稅玉民; 張美德; 盛家舒; 李國云 植物分類學(xué)報 2006-07-30
5 中國云南秋海棠屬(秋海棠科)一新種 ——假側(cè)膜秋海棠(英文) 魏志丹; 稅玉民; 張美德; 張嶸梅 植物分類學(xué)報 2007-01-30
6 中越茜草科梔子族植物拾零 張美德; 陳文紅; 稅玉民 植物分類學(xué)報 2007-01-30
7 粉背含笑,云南東南部木蘭科植物一新種 司馬永康; 余鴻; 陳文紅; 陸樹剛; 稅玉民 植物研究 2007-05-15
8 中國野牡丹科植物補充訂正(英文) 陳文紅; 稅玉民; 周魯們 植物分類學(xué)報 2007-07-15
9 林冠附生植物觀測方法概述 楊潔; 陳文紅; 稅玉民; 盛家舒 武漢植物學(xué)研究 2008-12-15
10 中國秋海棠屬植物的葉表皮特征及其分類學(xué)意義 張嶸梅; 陳文紅 ; 稅玉民; 陳少瑜; 魏志丹 云南植物研究 2008-12-15
11 云南蘭科植物拾零(英文) 陳文紅; 稅玉民 廣西植物 2003-03-20
12 中越邊境西隆山自然保護區(qū)的植物調(diào)查 張廣杰; 稅玉民; 陳文允; 周浙昆 廣西植物 2003-11-20
13 滇東南木蘭科木蓮屬植物一新種 稅玉民; 陳文紅 植物研究 2003- 04-20
14 滇東南丫蕊花屬(百合科)一新種及其生物地理學(xué)意義 陳文紅; 稅玉民; 喻智勇 植物研究 2003-07-20
15 中國哥納香屬(番荔枝科)一新種 侯學(xué)良; 稅玉民 云南植物研究 2003-06-25
16 云南鳳仙花屬新類群(英文 ) 黃素華; 稅玉民; 陳文紅 云南植物研究 2003-06-25
17 中越邊境西隆山(中國部分)的山地苔蘚林 稅玉民; 張廣杰; 陳文紅; 莫明忠; 周浙昆 云南植物研究 2003-08-25
18 滇東南蘭科無柱蘭屬一新種及其生物地理學(xué)意義 陳文紅; 稅玉民; 郎楷永 云南植物研究 2003-10-25
19 中國斑果藤屬 (山柑科 )新記錄(英文) 陳文紅; 稅玉民; 楊治國; 成曉 植物分類學(xué)報 2003-02-20
20 云南百合科球子草屬一新種——粗穗球子草(英文) 陳文紅; 稅玉民 植物分類學(xué)報 2003-10-20
21 世界秋海棠屬側(cè)膜組植物新資料(英文) 稅玉民; 陳文紅 云南植物研究 2005-08-25
22 中國秋海棠屬等翅組植物訂正 稅玉民; 陳文紅 云南植物研究 2004-10-25
23 “云南鳳仙花屬新類群”的更正 黃素華; 稅玉民; 陳文紅 云南植物研究 2004-10-25
24 云南樟科油丹屬一新種——黃連山油丹 李錫文; 稅玉民 植物分類學(xué)報 2004-12-20
25 潭清蘇鐵的生境、種群結(jié)構(gòu)與動態(tài)的研究 田波; 龔洵; 張啟泰; 稅玉民 西北植物學(xué)報 2005-01-30
26 云南秋海棠屬植物小志 稅玉民; 黃素華 云南植物研究 1999-02-23
27 云南秋海棠屬葉表皮及毛被的掃描電鏡觀察 稅玉民; 李啟任; 黃素華 云南植物研究 1999-08-23
28 滇東南黃連山秋海棠屬一新種 稅玉民 云南植物研究 2002-06-30
29 滇東南大圍山地區(qū)遠志科一新種 陳文紅; 稅玉民 云南植物研究 2002-08-30
30 滇東南假衛(wèi)矛屬一新種 稅玉民 ; 陳文紅 云南植物研究 2002-12-30
31 云南東南部秋海棠屬側(cè)膜組一新種 稅玉民 植物分類學(xué)報 2002-08-20
32 珍貴藥用植物三尖杉種子大小的變異 司馬永康; 蔣宏; 方波; 稅玉民; 陳少瑜; 趙文書 云南林業(yè)科技 2002-12-30
33 云南植物區(qū)系新資料 稅玉民; 司馬永康 云南林業(yè)科技 1999-09-30
34 云南易門翠柏和黃杉的群落調(diào)查及保護 陳文紅; 稅玉民; 王文; 許建初 云南植物研究 2001-05-23
35 多歧蘇鐵群落多樣性及區(qū)系學(xué)比較研究 稅玉民; 陳文紅; 楚永興; 黃素華 第四屆全國蘇鐵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 2004-11-01
36 潭清蘇鐵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種群結(jié)構(gòu)與動態(tài)的研究 田波; 龔洵; 張啟泰; 稅玉民 第四屆全國蘇鐵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 2004-11-01
37 云南紅河地區(qū)蘇鐵類群的植物區(qū)系地理研究 黃素華; 稅玉民; 王躍華; 陳文紅 第四屆全國蘇鐵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 2004- 11-01
38 Shui Y. M., Wen J. 2008. Proposal to recommend citation of herbarium serial numbers of type specimens. Taxon 57 (1): 315
39 Chen W. H., *Shui Y. M., Zhou L. M. 2007. Additional notes on Melastomataceae of China. Acta Phytotaxon. Sin. (植物分類學(xué)報) 45(4): 587-592
40 Shui Y. M. 2007. Begonia tetralobata (Begon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4:76-79
41 Wei Z. D., *Shui Y. M., Zhang M. D., Zhang R. M. 2007. Begonia coelocentroides Y.M. Shui & Z. D. Wei, a new species of Begoniaceae from Yunnan, China. Acta Phytotaxon. Sin. (植物分類學(xué)報) 45(1): 86 – 89
42 Chen W. H., *Shui Y. M., Zhang M. D., Sheng J. S., Li G. Y. 2006. Staurogyne petelotii R. Ben. and S. vicina R. Ben., two records of Acanthaceae from China. Acta Phytotaxon. Sin. (植物分類學(xué)報) 2006, 44(4): 464 – 466
43 Chen W. H., *Shui Y. M. 2006. Ancylostemon hekouensis (Gesner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Yunnan, China. Ann. Bot. Fenn. 43: 448 – 450
44 Zhang M. D., *Shui Y. M., Chen W. H., Wei Z. D. 2006. A new species of Lysimachia (Myrsinaceae) from SE Yunnan, China. Ann. Bot. Fenn. 43: 317 – 319
45 Shui Y. M. 2006. A new species from sect. Platycentrum of Begonia (Begoniaceae) from Vietnam. Novon. 2006. 16 (2) 269-271(SCI 收錄)
46 Sima Y. K., Yu H., Chen W. H., *Shui Y. M. 2006. Magnolia amabilis, a new species of Magnoliaceae from Yunnan, China. Novon. 2006. 16 (1): 134-136(SCI收錄,通訊作者)
47 Peng C. I, Leong W. C., Shui Y. M. 2006. Novelties in Begonia sect. Platycentrum for China: Begonia crocea, sp. nov. and B. xanthina Hook., a new distributional record. Botanicl Studies 47(1): 89-96(SCI收錄)
48 Chen W. H., *Shui Y. M. 2005. A new species of Thrixspermum (Orchidaceae) from China. Brittonia 57: 68-71(SCI收錄,通訊作者)
49 Peng C. I, Shui Y. M., Liu Y., Ku S. M. 2005. Begonia fangii, a new species from limestone areas in Guangxi, China. Bot. Bull. Acad. Sin. 46(1): 83-89(SCI收錄,通訊作者)
50 Shui Y. M., Chen W. H., Chen W. Q. 2003. A new species of Rothmannia (Rubiaceae) from China. Novon 13: 322-324(SCI收錄)
51 Xiang Q. Y., Shui Y. M., Murrell Z. 2003. A New Cornelian Cherry from Malipo, China –Notes on the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Cornelian Cherry Subgroup of Cornus L. (Cornaceae). Syst. Bot. 28 (4): 757-764 (SCI收錄)
52 Shui Y. M., Chen W. H. 2002. Microtropis (Celastraceae) from the Daweishan Range, SE Yunnan, China. Bot. Bull. Acad. Sin. 43:305-312
53 Shui Y. M., Peng C. I, Wu C. Y. 2002. Synopsis of the Chinese species of Begonia (Begoniaceae), with a reappraisal of sectional delimitation. Bot. Bull. Acad. Sin. 43: 313-327
54 Shui Y. M., Zhang G. J., Zhou Z. K., Mo M. Z. 2002. Sladenia intergrifolia (Sladen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China. Novon, 12: 539-542
55 Shui Y. M., Chen W. H.. 2005. New data of sect. Coelocentrum (Begonia) in Begoniaceae. 2005. 27(4): 355-374
56 Chen W. H, *Shui Y. M. 2003. Peliosanthes pachystachya, a new species of the Liliaceae from Yunnan, China. Acta Phytotaxon. Sin. 41 (5): 489-491(SCI收錄,通訊作者)
媒體報道:
中越邊境植物野外考察紀(jì)實
——專訪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稅玉民博士
北京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五層植物標(biāo)本室,陽光明媚,溫暖如春。在這里,本刊記者有幸采訪了剛從中越邊境維管植物野外考察歸來的稅玉民博士。
稅玉民正坐在一架儀表前,借助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探索兩株開唇蘭之間的秘密。前一株峨眉開唇蘭是1963年在峨眉山發(fā)現(xiàn)的,后一株是稅玉民兩年前在四季如春的云南發(fā)現(xiàn)的。在談起美麗如畫的云南昆明和這次中越邊境野外考察時,稅玉民博士很興奮,向記者如數(shù)家珍般地展現(xiàn)了一幕幕妙趣橫生的植物王國的畫面。
神秘的綠色寶庫
在我國的西南邊陲,有一片美麗而神奇的綠色寶庫,它就是地處云南東南部的中越邊境地區(qū)。這里現(xiàn)屬紅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歷史上屬蒙自專區(qū)。尤其最近在蒙自建成的紅河州政府大樓以及即將建成的昆河高速公路,將成為今后云南與中南半島各國交往和溝通的橋頭堡。
云南中越邊境地區(qū)植物既豐富,又神秘。首先,這里地形復(fù)雜,立體氣候明顯。由于受太平洋暖濕的東南季風(fēng)影響,山體中上部最高降雨量達5000毫米,河谷年平均氣溫約23℃。東部與廣西接壤,為喀斯特地貌,海拔平均在1200~1400米,西部為哀牢山南沿峽谷地貌,垂直高差可達約3000米。從海拔76米的熱帶河谷到海拔3074米的西隆山山頂,發(fā)育著較為完整的熱帶山地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集中分布著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其中野生種子植物估計在6000種以上,至今仍有許多物種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發(fā)現(xiàn)。就全球角度看,這片地區(qū)也是中、越、老“綠色大三角洲”和大湄公河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次,這一地區(qū)植物采集以其研究歷史錯綜復(fù)雜,是中國以及中南半島植物研究的關(guān)鍵地段。在19世紀(jì)末,以英國的A. Henry為主在中國大蒙自區(qū)域采集了約10份標(biāo)本,近1000個新物種被發(fā)現(xiàn),為中國和世界植物學(xué)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在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在越南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地區(qū),法國學(xué)者也從事了大量采集工作,也報道了許多新物種。解放前后,王啟無、蔡希陶以及中蘇考察隊等又對中國境內(nèi)的該區(qū)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采集和研究,同樣報道了許多新物種。但是,這里中越山水相連,植物的分布不可能被國境線所隔離,中越雙邊獨立的植物研究必將造成同一物種被發(fā)表為不同的名稱,為植物研究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所以,中越邊境植物名稱混亂狀況有待澄清。
目前,這里少數(shù)民族聚集,交通不便,一些村寨在20年前還處于原始社會狀態(tài),這種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在當(dāng)前商品經(jīng)濟的洪流沖擊下對當(dāng)?shù)厣锒鄻有缘挠绊懥钊丝皯n。因此,在美國國家地理協(xié)會探索項目的支持下,由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持對這一地區(qū)進行了三次為期約兩個多月的野外植物考察,以期發(fā)現(xiàn)更多的未知物種,澄清中越邊境地區(qū)植物種類的混亂狀況,并探索生物資源豐富的邊境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和諧進步的策略。
野外考察傳奇
這次我們的考察集中在冬季和雨季。由于云南中越邊境地區(qū)地處熱帶北緣山地,土石夾沙地貌突出,植物的物候期遠較亞熱帶和溫帶多樣,以前的春秋兩季的集中采集遠不能反映當(dāng)?shù)刂参锓N類的全貌,許多植物因缺乏冬季和雨季的花果標(biāo)本而無法確定。冬季往往被認(rèn)為植物開花和結(jié)果很少,而且正值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所以這個季節(jié)的全面性的植物采集工作幾乎沒有,而雨季,這里常常有連續(xù)2~3個月的雨水,給野外考察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這個季節(jié)的集中考察也很少。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第一次的考察是在2007年11月至12月的冬季,由我?guī)ш,組成了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史密斯研究院、中國科學(xué)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植物研究所參加的7人考察團,對金平和西疇的邊境地區(qū)進行了為期20天的野外考察。此次考察共采集植物標(biāo)本約1000號和少量的活體植株,調(diào)查了7個董棕樣方和10個附生植物樣方。
其中,在金平考察期間,金平分水嶺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喻志勇工程師親自駕車陪同我們完成了其中10天的考察,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中國和云南的新記錄類群,如樟科的長果土楠屬和山欖科的金葉樹屬,以及一定數(shù)量的未知類群,有待研究。
在此期間,我們還了解到一些當(dāng)?shù)氐闹参锢们闆r和存在的問題。在者米鄉(xiāng)頂青后的一片熱帶雨林考察中,遇到了一位60多歲姓陶的拉祜族老人,他是一位知識淵博、風(fēng)趣而實在的老獵人。我們剛一進入林子,他就忙不迭地為我們介紹各種植物,如大葉藤黃,果實掛滿樹枝并散落一地,雖然可食,但味道特別酸;還有一種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是神樹的香籽含笑,僅存一棵,曾在30年前被攔腰砍了,據(jù)說砍樹的人受到當(dāng)?shù)厝罕姷膽土P,但現(xiàn)已長出兩枝高約20米的分枝,我們正好看到開花。據(jù)陶大爺介紹,當(dāng)?shù)氐拇鲎搴凸嶙逵闷湫迈r的花作食物的保鮮劑,因無冰箱,當(dāng)?shù)厝罕姲鸦ò柙谑2酥,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食物存放三四天也不會變味。
陶大爺還專門領(lǐng)我們到一棵掛滿果實的落葉果樹下,他也只知道它的當(dāng)?shù)孛,不知漢文名,我們通過望遠鏡觀察確定為漆樹科的檳榔青,為了記住這個名字,陶大爺一路上不停地念著這個名字,其好學(xué)精神令人敬佩。
在頂青后山,我們還看到好幾大窩野蜂,觸手可及,每窩都有一個麻袋大小,開始我們躲得遠遠的,后來向?qū)Ц嬖V我們沒事,我們才走到跟前仔細觀察和拍照。
從陶大爺那里我們了解到,者米鄉(xiāng)頂青后這片約600畝熱帶雨林因不在保護區(qū)范圍內(nèi),其林權(quán)現(xiàn)已劃歸當(dāng)?shù)厝罕,其中部分群眾計劃來年把這片森林變?yōu)橄鹉z林,只要林型不變,就不違反國家的相關(guān)的政策。但是,它們之間的物種多樣性卻相差甚遠。這種情況是在重復(fù)解放初期因開墾橡膠林而使云南熱帶河谷大面積原始森林消失的現(xiàn)象,我們肯切地希望有關(guān)部門予以關(guān)注。
在對猛喇鎮(zhèn)翁當(dāng)村和蕎菜坪一帶的溝谷雨林進行考察時,發(fā)現(xiàn)國家保護的特有植物種類特別豐富,如東京龍腦香、毛坡壘、山紅樹、藤棗、滇南風(fēng)吹楠等。因此,對這些位于保護區(qū)外局部地段殘存的熱帶溝谷雨林,應(yīng)出臺特殊的保護政策,以真正地保護好當(dāng)?shù)氐纳锒鄻有浴?
在這次熱帶河谷考察中,植物之奇特,采集難度之大可見一斑。如紅樹科的山紅樹,花的形態(tài)宛如花生;大風(fēng)子科的挪挪果,整個樹干密披枝刺,果實用手揉軟后才可以食用,故而得名;柿樹科的莖花柿,花開滿樹干,與螞蟻形成共生關(guān)系;翅子藤科的無柄九層龍,種子表面的粘性果皮,韌性極強,但很甜,當(dāng)?shù)厝罕娡ǔS蒙嗵蚴常拭麨椤肮诽蚬;楝科的老虎楝,為?dāng)?shù)厝罕娪脕碇谱髅珊顾幍闹饕现;作為熱帶雨林的?biāo)志樹種—東京龍腦香,在翁當(dāng)村后山有一棵高達50米,考察時正在開花,我們動用兩把購于美國長約12米的高枝剪,兩位向?qū)赖礁浇豢酶呒s20米的樹上,花了近3個多小時才采到幾枝較完整的花標(biāo)本;這次發(fā)現(xiàn)的樟科長果土楠,生長在金平猛喇壩的熱帶溝谷,樹干高約20米,第一位較瘦的向?qū)赖郊s15米處,就因無力氣而滑下來,而第二位強壯的向?qū)щm爬到分叉處,剛采到一枝,就匆忙滑下樹,迅速脫下衣服,這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他身上有許多黃螞蟻。
說到云南中越邊境地區(qū)的植物豐富,附生植物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類植物。在金平分水嶺和綠春黃連山約1800~2100米云霧林的附生植物調(diào)查中,高約20米的喬木上一般就有近30種附生維管植物,多的可達50種,每棵樹自成一個微生態(tài)系統(tǒng),隨著喬木而自生自滅,循環(huán)往復(fù),是熱帶山地一個既穩(wěn)定又極為脆弱的極端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些附生植物以蘭科植物為主,蕨類、杜鵑花科、越桔科、苦苣苔科、天南星科、百合科、姜科、野牡丹科等也為常見植物,構(gòu)成了五彩斑斕的空中花園,其中有許多未知物種有待發(fā)現(xiàn),它們已成為當(dāng)?shù)厣锒鄻有灾匾M成部分。在這次調(diào)查中,目前已有幾個物種被確定為新類群或中國新記錄植物。
當(dāng)我們最后在調(diào)查猛喇壩的石灰山殘存森林,站在山頂望著河谷一望無邊的橡膠林時,感慨在半個世紀(jì)之前,茫茫的原始森林已是昨日黃花,一去不復(fù)返了。
碩果累累話未來
在 2007年11月至2008年9月期間,對這一地區(qū)進行了三次野外重點考察,考察集中在冬季和雨季兩個季節(jié)。重點放在該區(qū)域最具特點的喀斯特專性群落—董棕林和附生植物,共采集植物標(biāo)本約2000號,設(shè)置群落樣方約150個,并收集一定數(shù)量的分子和圖像資料。通過考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未知物種和中國新記錄類群,澄清中越邊境地區(qū)植物種類的混亂狀況,調(diào)查了一些特有植物的生態(tài)學(xué)特征,為今后探索邊境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協(xié)調(diào)進步的策略提供理論指導(dǎo)。
在冬季的兩次考察中,雖然遇到了異常天氣,幾乎一半以上時間都在下雨或被濃霧籠罩,但考察達到了預(yù)期的目標(biāo),共采集了約1300號植物標(biāo)本,重點設(shè)置附生植物群落樣方約100余個,攝制了一些珍貴的野外圖片,發(fā)現(xiàn)了分布在熱帶雨林的兩個云南新記錄屬,即樟科的土楠屬和山欖科的金葉樹屬,初步確定了約5個中國新記錄物種以及報春花科、鳳仙花科、秋海棠科、衛(wèi)矛科、苦苣苔科、唇形科和姜科等類群中約10個新物種。在雨季的考察中,考察集中調(diào)查了中越邊境地區(qū)喀斯特地貌最具特色的珍稀植物— 董棕,澄清了中越邊境地區(qū)植物的部分混亂種類,初步確定了五加、葡萄、柿樹、殼斗、百合、爵床等科中的約8個新分類群,顯示了喀斯特地區(qū)植物較高的物種特性。
除了物種調(diào)查外,附生植物和董棕群落調(diào)查為該項目的兩大特點。首先,在中越邊境綠春黃連山保護區(qū)約0.5平方公里的溝谷中,約500種維管植物中就有約 180種附生植物, 每一棵約20米高的喬木上平均就有附生植物20~30種,個別可達50種之多,可見當(dāng)?shù)刂参锒鄻有灾咭约案缴参镏S富。這種天然的“空中花園”構(gòu)成一種熱帶山地特有的珍貴景觀,并隨著其附生喬木自生自滅,生生不息。這是一種既穩(wěn)定又脆弱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亟待保護。其次,董棕為中越邊境喀斯特地貌極具特色的標(biāo)志物種,其自然的野生群落為許多喀斯特特有物種提供了天然的隱蔽環(huán)境,如大風(fēng)子科的馬蛋果、茜草科的大圍山山石榴以及眾多的喜鈣草本特有種等等。考察還收集了約18個群落數(shù)據(jù)和居群的分子材料,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和遺傳等多樣性方面綜合研究這一特有物種的起源和環(huán)境指示作用,以期還原古喀斯特的植物組成和環(huán)境特點。目前,前期的初步結(jié)果已引起美國國家地理協(xié)會和國際相關(guān)學(xué)者的關(guān)注。
該項目野外工作的順利完成,彌補了我國學(xué)者在該區(qū)域研究的不足,其資料的后續(xù)研究不僅能進一步豐富云南和中國的植物多樣性,增強中國植物在國際上的影響,而且對促進與越南等國的科技合作,有著極其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來源:中國創(chuàng)新與品牌 2009年2月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