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談人際關系與知識積累
當今時代是信息的時代,也被人稱為“知識爆炸”的時代。據(jù)有關材料統(tǒng)計:從1957年以來,科技論文的增長率每年平均超過百分之十;七十年代初每年發(fā)表的論文約二百萬篇,而八十年代初已達到五百萬篇,現(xiàn)在每個工作日發(fā)表的論文估計有兩萬篇?茖W技術的更新期也在縮短,十八世紀為八十至九十年,十九世紀是三十至四十年,本世紀七十年代只有五至十年,而八十年代又縮短為三年。還有人認為七十年代的大學生畢業(yè)幾年之后,知識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已經(jīng)“陳舊過時”了。當然,這些數(shù)字未必都很準確,對其評價用語未必十分科學,但它說明了信息量遞增的驚人速度這一事實。
在這樣的時代里,從某種意義上講,信息就是“資本”,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財富”。獲取信息的途徑自然離不開廣播、電視、報刊等現(xiàn)代化傳遞手段,同時也離不開人際交往。因為人們除了向書本、向實踐學習之外,總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取長補短,增長才干。蘇聯(lián)有位教育家曾經(jīng)形象地指出,你有一只蘋果,我有一只蘋果,互相交換蘋果,每人還是一只蘋;但如果兩個人互相交換信息或主意,則每個人都擁有兩個信息或主意。這信息和主意就是人們通過交流而獲取的。它的數(shù)學公式就是1-1=2。
在交往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人們來自不同的單位,從事不同的工作,有著不同的愛好。只有在輕松愉快的場合和氣氛下,才能互相交流、傳遞各種社會信息,談論感興趣的問題。因此,善于交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人,就能在廣泛的交往中捕捉和篩選對自己有價值的新信息,更新自己的信息貯存,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變革過時的陳舊觀念,戰(zhàn)勝知識陳舊、思想、僵化的威脅。歷史上許多偉大的人物就是在密切的人際交往中增加知識,改善智能結構、產(chǎn)生新思想的。例如,我國著名古典神話小說《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一生接觸和交游的人物就非常廣泛。他的游幕和“坐館”生活,使他接觸了大量的統(tǒng)治階級人物;他長期居住農(nóng)村和家境的貧困使他與下層勞動人民保持了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他對封建社會的各種人物,上至官僚縉紳、舉子名士,下至農(nóng)夫村婦、婢妾娼妓,以及蠹役悍仆、惡棍無賴、賭徒酒鬼、僧道術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運遭際,無不了如指掌,這種廣泛的社會交際和豐富的生活閱歷,為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聊齋志異》中說:“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伙!编u弢在《三倍廬筆談》一書中也:作者作比書時,常設茶煙于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保ā吨袊膶W史》第四冊,218-219頁)可見,廣泛的社會交往活動與知識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
青年人正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廣泛的社會交往活動是他們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重要途徑,這己為無數(shù)的實踐經(jīng)驗所證明。廣大青年只要勤于交往,虛心好學,拜人民群眾為師,就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使自己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